走宝鸡
作者袁延峰
西府宝鸡面食冠绝三秦,名闻天下,在宝鸡,在岐山的几天里,咥了岐山臊子面,臊子一口香,加上此前咥过的削筋面,旗花面,油泼面,搅团……说来说去,感觉面食之都美名还是非宝鸡莫属。至少在三秦大地,陕北陕南,面食之都当之无愧。在宝鸡,我真切地感受了西府美食酸辣咸的诱惑与魅力。我想,将来无论身处何地,我都会更加怀念宝鸡,怀念这座山清水绿的城市与美食,以及热情好客的宝鸡人民。
宝鸡的人,相比陕北人而言,更显温和而富有涵养。如果说陕北人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那么宝鸡人就是一潭清冽纯净的山泉,温和而又怡人。
宝鸡的山,从北塬南眺,透过穿透性极好的纯净空气,能一眼望到逶迤千里的大秦岭,主峰太白山顶的皑皑白雪似近在咫尺;能看清点缀在山脚下成片的民房,甚至在雨后,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你能清楚地看到蜿蜒的山路上踌躇而行的山民。要知道,这中间可是隔了几十公里的距离。这是别处很难见到的。比如大西安,那简直就是奢望和神话了。这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宝鸡不愧为闻名全国的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旅游城市、森林城市,可谓名至实归。
宝鸡的水,渭水奔流数千年,经久不衰。在这里,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独特地貌,决定了它便于设关布防,这里有名闻天下的大散并与马岭关,留风关,安夷关,箭舌关,柴关岭,黑虎洞,灵宝峡等等。在这里,演义了冷兵器时代西出巴蜀,北拒曹魏的无数铁血故事。解放战争中,这里又上演了著名的西府战役,扶眉战役,固关战役,秦岭战役。建国后,又出现了宝天铁路建设大会战,一举打通了陇海大动脉,无数无名英雄为此而献身,永远长眠在了这片热土。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它又滋润着万宝鸡城乡人民与无数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可以说,这条流经宝鸡的大河是三秦大地的母亲河,是八百里秦川的母亲河,是千万万三秦人民的母亲河。
宝鸡的城,崛起如雨后春笋。30年前,我在宝鸡读书那年月,今天的高新区还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与乱石滩。许多个周末,我们一大帮恰同学少年曾经相约跨河滩,渡渭河,去秦岭山麓,去山里民居踏青采风,下渭河戏水摸鱼。那时候,这里还是牛羊成群,阡陌纵横的原生态农庄。30年后的今天,不仅当年的耕地,甚至向东数十里平原沃野都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所覆盖。间或数条通天大道伸向无边的远方,街市宽阔平展,两旁植被造型生动,绿意盎然,街道上飞驰的车辆与行人真是车如流水人如龙,川流不息,给人一种置身京城,身在西安的错觉。这样的发展力度,该是怎样的一种速度啊。而这又彰显了当地党和政府拥有多么大的魄力,胆气与造福一方的担当!
宝鸡,我的又一故乡,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山城。
曾经,我从这里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今天,我又从工作岗位回到你的身边,宛如游子回到母亲的怀抱。感谢你的哺育和包容我少年的躁动与莽撞,感谢你传授我生存的技能与做人的道理,也感谢你多年以后接待了返乡的我......
宝鸡!我永难忘却的故乡!
作者简介:袁延峰,男,陕西宜川县人,年生,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签约作家。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档案学会会员,安塞县作家协会理事。曾发表大量散文、小说、诗歌、学术论文与新闻报道,出版主要著作有《燃烧的智慧》《档案映像》《东江记事》《袁延峰散文精选》《乡情》《乡情记忆》《鼓神》等9部。
曾获陕西省、延安市两级先进档案工作者、陕西省第四届,第五届自强模范、延安市自强模范、延安市档案学术研究特殊贡献奖及安塞区十大杰出人物等荣誉称号8次,其它各级各类奖项40余项。
责编雷小河
注:本文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