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是杜鹏程精心创制的力作,是一部反映我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代风云的英雄史诗。它的出版,“从我们文学工作上说或从人民的文艺生活上说,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当时已经出现的许多反映人民革命战争的文学作品中,“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这还是第一部”。(冯雪峰语)
年7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气势汹汹地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但在头八个月就遭到了被歼七十一万人的沉重打击,后来不得不改为集中力量向我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重点进攻。年3月,蒋介石命令胡宗南以十倍于我的二十三万所谓“精锐”之师,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了疯狂进攻。西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主动撤离延安,用两万多兵力展开了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运动战。他们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和巧妙的战略技术,打垮了敌人的攻势,扭转了整个战局,从防御转为进攻,赢得了西北战场具有决定意义的辉煌胜利。作者说“这一场战争,太伟大太壮烈了。随便写一点东西来记述它,我觉得对不起烈士和战争中流血流汗的人们。”因此,他决心“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夜不成眠,食不甘味”,“钢笔把手指磨起硬茧,眼珠上布满血丝”,写到那些激动人心的场景时,“热血冲击胸膛,眼泪落在稿纸上……”一部《保卫延安》就是这样在作者艰苦的创作下诞生了。
《保卫延安》的主要成就,在于它以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出色地反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延安保卫战。作者以我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英雄连参加青化砭、蟠龙镇、榆林、沙家店等战役为主线,以主要人物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围绕西北战场我军正规部队与敌人的浴血拼搏,描绘了一幅真实动人的人民战争的历史画卷。作品不是一般化地、孤立地描写一个战争场面又一个战争场面,一个英雄人物又一个英雄人物,而是在广阔的背景上充分展现延安保卫战的历史画面的同时,揭示出这场战争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即党中央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估计、部署和指挥,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解放区人民群众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这样,就构成了作品的主旋律——歌颂人民战争思想的光辉胜利。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作者以高度的艺术创作性,对这场战争进行了综合、集中和概括,选取延安保卫战中最有典型意义的几次重大战役,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形象地反映出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历史性进程。
《保卫延安》所描写的是一场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展开的战争,这就决定了它的残酷性。但因为作者充分表现了战士和群众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定信念和英雄主义精神,并以这种精神为红线贯串全书,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炽热的战斗激情,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力量。
《保卫延安》的成就,还在于它出色地创造了连长周大勇这样一个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形象。这是作品成为一部英雄史诗的一个重要因素。周大勇是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基层指挥员的典型,也是集中体现了革命战士优秀品质的人民英雄的典型。
作者在描绘周大勇的坚毅性格的同时,还塑造了周大勇连队战士们的英雄群像。在这些个性鲜明的战士身上,无不闪耀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光芒。比如战士王老虎,老炊事员孙全厚等。此外,作品中还有性子像一团烈火,为了党和人民不顾生死,纵身跳下悬崖的马全有;幽默开朗,浑身是胆的快板诗人、优秀的机枪射手李江国等等,他们给读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保卫延安》还成功塑造了营、团、旅各级指挥员的艺术形象。比如旅长陈兴允,团参谋长卫毅,营教导员张培,特别是团政委李诚,作者刻划得尤为精细。
值得重视的是,《保卫延安》还精心塑造了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的光辉形象。可以说,这一形象的塑造,使这部作品增添了光彩。彭总虽然不是作品的中心人物,但作者通过对于他的描写,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和英明决策,反映了战争的全局和延安保卫战在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保卫延安》的主要艺术成就:一是描写英雄人物时,既不是以廉价的乐观粉饰战争中的艰难困苦、流血牺牲,也不因为表现战争的艰难困苦、流血牺牲而使人感到压抑、悲伤,而是在艰苦甚至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充分揭示英雄人物战胜一切困难,压倒一切敌人的坚毅性格和精神面貌,表现他们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掘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美好心灵。作品铺写了多次战斗,都写得惊心动魄,各具特色,写出了战士们在战斗中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活动,写出了战士们的崇高理想和高度觉悟。除了正面描写战争场面外,作者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行军、休息、谈心、逗乐等生动场面,表现革命战士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和高尚情操。二是作品对英雄人物的描绘,注意从生活出发,充分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具体性,不是把英雄人物写成某种原则的化身,而是把他们写成充满生气的有血有肉的人,从各方面去展现他们的英雄性格。三是语言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作品吸收了群众语言的优点,写得生动有力,简洁朴素,而且时有哲理的闪光;谚语、名词和短语的迭用,也加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叙述、描写过程中不时闪现的精彩议论,富于激情和诗意,更是作品语言运用上的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