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新中国的授勋仪式上,几乎没有上过战场、直到年才回国的常乾坤为什么被授权为中将军衔呢?
被授予中将军衔的干部大多都参加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红军万里长征……他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年在授勋仪式上常乾坤就是这样一个特例。
▲常乾坤中将虽然他并没有参加过什么战争,可是他对新中国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空军一直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常乾坤作为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一直在为我国的空军事业呕心沥血直至逝世。
他是让我国空军事业真正成长起来的空军将领;也是真正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航空理论学习的空军将领;他对我国的空军人才培养和装备建设、作战指挥都做出来贡献。
所以很多军史研究家都喜欢用四个字来形容他——“空中名宿”。
01从国内航空学校到苏联深入学习,成长为中共最早的飞行员之一
年9月3日常乾坤出生于晋南王屋山下一个小乡村里面,因为他勤奋好学,在他15岁的时候以第五名的优异成绩考进他们县城高等小学进行学习,他表现优秀加上他聪颖好学,在他18岁的时候进入了晋军太原学兵团读书、受训。
年6月,常乾坤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黄埔军校,被分配在第三期步科炮兵队学习。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他在政治上积极靠拢中共,受到军校中共党组织的重视和培养。不久,因为他在政治和思想上进步十分迅速,同年7月,他加入了中共,成了一位共产党员。
年10月,在中共和苏联顾问的援助下,孙中山创办的航空学校正式在广州大沙头成立。航空学校里面的大多数学员都是从黄埔军校招收来的。从年秋到年冬,航空学校先后招收了两期学员,其中有52名学员都是从黄埔军校第一、二、三期毕业生中挑选的。
招收进来的学员在这里在经过一年左右的训练,学会了单独驾机飞行以后,被分批选送到苏联航校深造。年春天,常乾坤被中央选派到广东航空学校第二期学员的培训中。最终常乾坤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航空学校并任区队长。
▲常乾坤中将在航空学校的学习中,他刻苦认真,加上天资聪颖,对航空理论非常快,飞行技术也好,在同一批学员中他比较早地放了单飞。不久后,常乾坤作为飞行学员由广东国民政府派出,去往苏联进行深造。
他到苏联后,首先进入列宁格勒中级军事航空理论学校进行学习。一年后,他又进入苏联空军的飞行与领航学校,对研究空中领航学和空中射击学等专业航空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凭借刻苦勤奋学习与优异的成绩,年1月,常乾坤进入苏联空军独立航空队。
对待每一次的飞行他都以极其认真严格的态度,因此他的飞行成绩一直都非常优异。他成为中共几个最早的飞行员之一,历任飞行参谋和领航主任。年12月,他考入苏联航空工程最高学府——茹考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的航空工程系,对航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他一边潜心学习和研究飞机发动机的各种原理、构造、设计等航空理论,一边还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深入到飞机和发动机工厂去实习。在毕业设计的时候,他独立设计了一架侦察飞机和一台航空发动机,随后获得航空工程师和空中领航员的技术职务。
常乾坤到苏联深入学习航空方面的知识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学成后回国,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和空军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共产党员的常乾坤一直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他盼望着可以尽早回国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02在艰苦岁月中,常乾坤等人奋力创办航校
年7月,“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此时的常乾坤三次到共产国际找中共代表任弼时要求回国参加抗战。终于在年9月初,得到了组织的批准,他可以归国了。欣喜若狂的常乾坤,拿上行囊匆匆告别了年轻的苏联籍妻子和孩子,连茹考夫斯基航空工程学院的毕业典礼都没有来得及参加就踏上归国的征途,立刻回到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
来到新疆迪化的常乾坤,在中共中央创办的一个航空理论训练班里面担任航空理论教员,讲授飞行原理。年12月,接到上级命令的常乾坤和王弼等一行人从新疆回到延安。当时,正是民族抗战最困难的时候,办航空学校还没有条件实现。
但是具有长远眼光的常乾坤知道,这件事情必须要尽早考虑规划,于是他和王弼向中共中央呈报了一份建议,阐明现在还不具备成立航空学校的条件,但是因为航空知识门类繁多、理论性非常强,对航空干部所需要的周期很长,所以我们必须早做准备;可以先成立一所小型学校,集中百十名干部,学习航空理论、航空知识,为之后的空军建设和航空建设培养骨干打好基础。
▲常乾坤(左一)毛主席看过他们的建议后,认为这个建议非常有远见,于是亲自接见了他们并给予赞许。年2月,经过党中央的讨论决策作出了成立第18集团军工程学校的决定,并将校址选在陕北安塞县,指定常乾坤等来负责建校筹备工作。
年8月,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后,党中央决定,将日军在东北留下来的机场设施、飞机和航空器材等利用起来,并且在东北创办一所航空学校,来为建立人民空军培养人才。王弼、常乾坤等人接了这项既艰难又光荣的任务。
在他们一行人去往东北之前,毛主席亲自接见了带队的王弼、常乾坤两位同志,和他们畅谈了本次创办航空学校的重要性,交代了他们的任务,还对飞行人员的生活待遇、伙食标准等作了具体指示。
同年10月15日,常乾坤率一行20多人踏上了去往东北的征程。当天,周恩来亲自前来送行,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是放出去的鹰,遇到困难要多动脑筋啊。”他们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党的期待和巨大的使命,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告别了延安。很快,在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便正式成立了。
这所航空学校是中共和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所航空学校,常乾坤被任命为校长。从一开始的“捡破烂”来收集航空器材到航校的创建,每一位航校人都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从筹建开始算起的3年后,航校诞生了。
为什么说是“捡破烂”办航校呢?因为抗战胜利,战败的日军仓皇逃窜,在东北遗留下大批残缺不全的航空器材装备和机场设施。虽然是一些残缺不全的器材,但是也是无比珍贵的,国民党军队和当地土匪对其也是虎视眈眈的,为了不让这些器材落到他们的手里,常乾坤等人在中共东北局领导下,紧急行动起来,夜以继日、冒着寒风暴雪去寻找、收集器材。
因为条件有限,他们只能在各地人民政府和群众的协助下,用最原始的方法——用肩扛、牛车拉、骡马驮等等方法来运输器材,把这些器材运到通化。虽然这些器材都是残缺的“破烂”可是这却是当时航校的全部家当啊,也是后来航校训练的基础物资设备。
▲林弥一郎(右)在筹备航空学校的过程中,他们还做了一个举措:“招安”日本航空大队。年9月9日,在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在凤凰城附近包围了一股有着多人的日军队伍。这股日军是驻守辽阳一基地的关东军第四练成飞行大队,其队长是林弥一郎。
常乾坤在了解其情况之后,向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极力申请:和平改编这支日军飞行队,让其为我国创办航校服务。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批准了常乾坤的申请后,派出了代表与这支日军飞行队进行交涉,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政委彭真和参谋长伍修权,还亲自接见了林弥一郎,向他们宣传我党我军对待俘虏的良好政策,只要他们缴械投降,可以保全他们的性命,给他们送去粮食,还可以在时机成熟时送他们回国。
通过不断地交涉终于在10月下旬,这支日军飞行队被成功“招安”,队伍成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改编后的支队伍飞行员有17人、机务人员96人、其他各类保障人员余人。蔡云翔被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任命为航空队队长,黄乃一为政委,刘风为副队长。
虽然这支航空队中的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是日本留用人员,但是在经过改造和教育后,后来都成为东北老航校的重要技术力量。因为环境所迫,这所东北航校还经历了两次大“搬家”。创办东北航校的时候,环境恶劣、艰难,正是坚持内战的国民党政府当局,妄图消灭中共的国民党政府,是绝对不容许中共有航空学校的存在。
▲东北航校“搬家”为了东北老航校的安全,防止之前所做的努力全部付之流水,常乾坤只能做出一个决定:“搬家”,这还不仅仅是搬一次,因为国民党军队的紧追不舍,他们进行了连续两次的“搬家”。
年4月中下旬,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东北,派遣空军部队对通化机场进行频繁的轰炸,企图将航校扼杀于萌芽,这时候刚成立的航校才刚开始准备训练。面对这样紧急的情况,航校被迫由通化转移到牡丹江。
在这次转移过程中,国民党空军用15架轰炸机轰击了通化机场,有7架准备空中转场的飞机被打坏了。常乾坤他们又使用之前用牛车拉的方法将这些被损坏的飞机和其他器材,历经两个多月,翻山越岭转移到相隔几百公里外的牡丹江。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搬家;不久,他们又经历了第二次搬家。同年11月,在航校转移到牡丹江没有多久,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又追踪到牡丹江来对他们轰炸、扫射。常乾坤只能选择再次转移,于是他立即领导航校从牡丹江迁移到黑龙江省兴凯湖畔的东安。
这时,正到严寒时节,大雪冰封,当时的气温低至摄氏零下三四十度。虽然气候恶劣、情况不乐观,但是,在有力的组织下,经过一个多月的物资的运输和对机场的抢修,终于在11月底在东安安定了下来。
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我东北航校经历了敌人的两次袭击、进行了两次转移,可以安然地生存下来,这可谓是一个奇迹了。这一奇迹的创造离不开常乾坤的领导指挥。后来还有人风趣地说:“东北航校可以生存下去,就靠着常乾坤的三大法宝:捡破烂、招安和搬家。”
▲东北航校学员办航校的过程的艰苦异常,常常都是“缺衣少粮”。但是常乾坤他们都克服了重重困难:因为缺乏无线电设备,所有只能采用红白旗子和手势来代替进行指挥;没有航空用表,就用马蹄表记时;缺乏汽油,就反复试验用酒精代替;没有飞行服,就穿布衣上天……
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到年7月,老航校共培养出了各种航空技术干部共计名,这些技术骨干大部分成为建设人民空军、创办和发展中国航空工业和民航事业的骨干,为我国的航空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著名的空军战斗英雄王海、刘玉堤和张积慧等人,都是这所老航校在早期培养出来的优秀的飞行员。所以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老航校被人们尊敬地称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和人民空军的摇篮。
年3月8日,常乾坤和王弼等人来到了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向中央领导汇报航校建设情况时,毛主席听了他们的汇报,非常高兴地说:“好样的,以前在延安没有办到的事,你们今天把它办成了,你们还得要再接再厉,还得为正式建立空军做了准备工作,多培养一些得力人才啊。”
03“空军必须参加开国大典,要让毛主席、朱总司令看到人民空军的力量!”
在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的时候,在经过中共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建立空军被推上了日程。年3月,第四野战军和东北军区加到中央军委的同志,从东北老航校抽调人员成立中央军委航空局,主要是指导协助各大军区和各野战军接收解放区的机场、设备、器材及航空技术人员等工作,以便有计划地为建立人民空军创造条件。
到30日,中央军委航空局正式在北平灯市口成立,常乾坤背面任命为局长,王弼为政委,一共编制64人。航空局的成立让中央军委有了直接管理全国航空工作的业务部门,经历了7个月的时间,航空局为人民空军的正式建立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年8月下旬,身为航空局局长的常乾坤参加了商讨开国大典组织阅兵事宜的会议,在会议上,聂荣臻关切地询问常乾坤:“以你们现在的情况可不可以组织飞机编队,进行飞行,参加开国大典,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常乾坤在部队“可以组,让小机群参加受阅。”常乾坤点了点头肯定地回答到,随后他顿了一下,又说道:“我们空军必须参加开国大典,要让毛主席、朱总司令看到人民空军的力量!”
听到这话的聂荣臻非常高兴,马上指示常乾坤回去后加紧安排准备工作。还没过一天,聂荣臻又专门把常乾坤等人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再次详细向他们询问了一些具体情况后说道:“你们弄个计划,弄好了后来给我汇报一下。”
常乾坤回去后立刻连夜安排工作人员起草受阅计划,在经历两天两夜的辛苦后,空中受阅方案终于出炉了,其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包括空中受阅编队及人员组成、各型飞机20天的训练计划、受阅的序列、速度、高度等。
随后,常乾坤将空中受阅计划的具体情况一一向聂荣臻进行了汇报。聂荣臻听得非常认真,听完报告后非常高兴地说:“太好了,有了飞机的增彩,我们的开国大典可以更气氛。现在时间急迫,你们要抓紧时间训练啊!”
此时距离开国大典只有20多天了,回去后常乾坤立马指示飞行员们抓紧时间搞训练。因那时候训练条件极为艰苦,一条跑道要飞三四种飞机,每天早上3点多就开始训练一直要到凌晨时分才结束,真正是夜以继日。
在加强训练的同时,常乾坤更考虑了安全问题,在接受检阅的时候,飞行技术要过硬、经得起检验,在政治上也要绝对可靠啊。在经过和大家的讨论和研究,最终提出:因为目前全国还没有完全被解放,为防止国民党飞机的骚扰,建议在至少4架受阅飞机上装上实弹,来应对可能会出现的突发情况。
▲年开国大典上的飞机表演他们提出的这一建议,被中央军委最终采纳了。了解飞行阅兵的人都知道,受阅飞机是禁止带实弹,所以开国大典受阅飞机带实弹飞行检阅,这在世界阅兵史上都是少有的。
年10月1日,飞行员们凌晨3点就起床来到南苑机场进行准备了。5点整,接受飞行检阅,各个人员进入机场,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面。下午4时,由17架飞机组成的受阅纵队依次起飞。
教练机编队、C-46运输机编队、轰炸机编队和P-51战斗机编队一次在空中排列成“品”字形和“一”字形,通过天安门上空。当教练机编队飞临天安门上空时,全队推、拉机头三次,代表人民空军向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致敬,向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致敬!
在广场上的30多万军民看到自己的空军后都欢呼雀跃起来,整个天安门广场气氛异常欢乐。看到空军成功接受了人民的检阅的常乾坤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毛主席、朱总司令终于看到人民空军的力量了。
之后常乾坤还组织参与指挥了空军部队在抗美援朝的战争,让美军参谋长范登堡惊呼说:“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结语
年9月,在授勋仪式上,战功赫赫的常乾坤被授予开国中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可这样说,是常乾坤让新中国的空军和航空建设从无变为有、从弱变为强的。他把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所忠诚的党和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了,直到逝世前最后一刻还念念不忘“歼—8”飞机的定型试飞。
年8月,中央军委任命常乾坤为空军第二副司令员兼军事学校部部长。他的任务就是:要造出中国自己的飞机来。年1月,常乾坤担任了刚刚成立了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的副主任委员。
到年5月,常乾坤先后组织参与了对国产“初教-5”、“歼-5”、“运-5”、“直-5”、“初教-6”、“歼-6”、“歼-7”等型飞机的试制和研讨工作,均获得成功。
▲常乾坤中将在常乾坤参与组织鉴定的国产飞机中,“歼-5”最让他自豪。当时,最先装备空军的“歼-5”一亮相,便使共和国军威大震。当时,一直妄图反攻大陆的蒋介石,派很多飞机轰炸和侦察我国沿海地区,“歼-5”开始起飞反击。到年底,“歼-5”先后击落美制F-86飞机9架,并创夜间击落P-2V低空侦察机的奇迹。
年4月,在长期的工作中,常乾坤终于积劳成疾病倒了,虽然常乾坤常常感到身体不适,但是仍然坚守在岗位进行工作。年初,正当他准备出差去研究“歼-8”飞机定型时,突患重病不治,于5月20日不幸逝世,终年69岁。在病危时他还一直念念不忘“歼-8”飞机,他一生都在为人民空军的建设在奋斗,直到生命的尽头。
参考资料:《人民空军的创建者—常乾坤中将》《常乾坤:人民空军的重要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