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在幼儿园上学的孩子们在强大和富足的祖国庇佑下,过着美好和舒适的生活。但是在抗战艰难的时期,那些孩子们的生活和伙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近日央视开播了一部"国家记忆”的纪录片,里面公布了当年托儿所的伙食目录。
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后,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艰难时期。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英勇地奔赴前线,杀敌报国,因此许多革命战士的子女无人照顾。创办一所为前线战士和革命干部集中抚养和教育子女的场所迫在眉睫。
年10月2日,在党中央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分会创建了“陕甘宁边区战时儿童保育第一院“,这所保育员后来被人们称为”延安第一保育院“。
由于担心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考虑到孩子们的安全,因此保育院在中央的同意下,迁往了几十公里外的安塞县,这样延安本地儿童的看护工作量由增加了不少。时任中央总医院院长的傅连暲,迅速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毛主席,并提议在延安创办一个新的托儿所。毛泽东的大女儿娇娇活泼可爱,由于工作繁忙,毛主席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照看孩子。于是他对傅连暲说:“这是件大好事,要尽快办,托儿所办起来,就让娇娇第一个报名。”
时间来到了年的春天,在距中共中央驻地不远处的兰家坪,中共中央书记处的六孔窑洞被腾了出来,里面摆满了小床,一个新的保育机构——延安“中央托儿所”在这里正式成立。在傅连暲的强烈推荐下,丑子冈成为该所首任所长。
起初该托儿所的孩子只有7名儿童,后来在党中央的和边区政府的支持下,中央托儿所规模和人员不断扩大,窑洞数也增加到了20多孔。这样解决了革命战士的后顾之忧。
由于日军调整了对华政策,加大了对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和根据地的打击,对国民党采取军事为辅,诱降为主的策略。陕甘宁边区遭到了敌人军事和经济封锁,物资极度匮乏。为了打破敌人的阴谋,革命根据地的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扩大生产运动,虽然保育院的孩子还小,但他们也投入了这场生产自救的运动中。
据在这所保育院呆过的胡乔木的的女儿胡木英回忆:虽然孩子们很小,起码可以到菜地里捉捉害虫,拔掉菜地里的杂草。等果实成熟了还可以帮大人们一起采摘闲暇的果实,条件虽然艰苦,但孩子们却很享受这种苦中作乐的生活。在劳动中学习,托儿所的生活明显改善了许多,不久如此,孩子们也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树立了劳动光荣的正确价值观。
从公布的内容可以看到,尽管延安受到了国民党和侵华日军的双重封锁,孩子们的日常饮食还是可以得到肉、蛋白质、水果等营养品。有了充足的营养,孩子们受到了很好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