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的陈伯达,原来把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抄的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这篇文章的精髓,他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然后在送审稿的上方写下5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便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一面旗帜,也是当前全党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原著之一和一本好教材。
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曾是著名的“老三篇”之一,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的课文,是七十多年来培育出雷锋、焦裕禄等众多英模人物的好教材,也是每个要求政治进步的人的必读文献。《为人民服务》,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其最早文献是怎么发表的,却鲜为人知。笔者根据自己收藏的《为人民服务》的最早文献和有关资料,谈谈这篇文章发表的来龙去脉,与读者分享。
一个战士的牺牲
众所周知,《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一个普通的警卫战士的牺牲,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是何许人,是怎样牺牲的呢?
张思德年出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解放了张思德的家乡,张思德那年18岁,他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少先队,成为乡里首任少先队长。同年10月他参加了红军。后来,他随红军离开家乡,不久,得知他的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养母被打伤,妹妹被逼病饿而死。他化悲愤为力量,更加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不久便加入了共青团。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了长征。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为了救战友,他曾躺在沼泽地的泥水里,让班长踩在自己背上救出陷入沼泽的战友;为了挖野菜充饥,他抢先“尝百草”,自身中毒而不顾……
年到达陕北后,在一次反国民党军队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敌,两次负伤不下火线,硬是一人夺得敌人的两挺机枪。由于思想先进,战斗英勇,工作出色,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年春,他被调到八路军某部警卫营担任班长,年春,调到中央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年他随警卫营参加了南泥湾开荒种地和大生产运动。年张思德调回延安,同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他被调到中央警卫团当战士,都愉快地服从安排。年春,中央机关需要从部队中挑选一些优秀战士做警卫工作。张思德因为战斗中表现出色,思想品德好,所以被选到中央警备团当警卫战士。中央负责警卫工作的同志又从这些优秀战士里选中张思德给毛泽东主席当身边警卫。
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后,毛泽东那种立党为公,胸怀大局,为劳苦大众日夜操劳的精神,让张思德敬佩和感动。从毛泽东身上,他看到了共产党领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毛泽东的言行,对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思德认为,在毛主席身边做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和中国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都应尽心尽力做好。因此,他的工作十分细心周到。毛泽东白天工作,夜晚也工作到凌晨才睡觉。张思德了解毛泽东这一工作规律,每天一起床,他就轻手轻脚地把毛泽东住的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毛泽东习惯边走边思考问题,往往不太注意脚下的路。张思德就把毛泽东经常走的路段用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夜晚去开会,张思德总是提着马灯,早早地等候在车子旁。张思德到中央做警卫工作后,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和他同期入伍的同志在战斗部队提升得快,有的已当上团长甚至旅长,而在中央做警卫工作的张思德十多年一直是班长职务,对此他连想都没想,党叫干啥就干啥。
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热火朝天。为了实现中央机关自给自足,中央警备团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去安塞烧炭。这是脏活累活,张思德却第一个报了名。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越是脏活累活,我越应该去,再说,我烧过炭,有经验。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副队长,实际上只带了4个战士到安塞县石峡峪去烧炭。出发前,他对4位战友讲: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他的带领下,战友们日夜苦战,1个多月就烧出了5万多斤高质量的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后,张思德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砍伐的青冈树,便想在上级派马车来运炭前再烧一些木炭。
年9月5日,张思德与战友小白进山,一起开挖一孔新窑。快到中午时分,一孔炭窑眼看就要挖成了。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拿着铁锹开始修整窑面。由于雨水渗透,窑顶上突然掉下几片碎土。张思德意识到有危险,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边喊边一把将小白推出窑口。就在这时,“轰隆”一声,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小白在窑口被压住了半截身子,得救了,张思德为了救战友,自己却被压在了窑内。就这样,张思德为了救战友,不幸牺牲,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一位领袖的情怀
张思德牺牲的噩耗传来,警卫班的战友个个失声痛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考虑到张思德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决定把张思德牺牲的消息直接报告毛泽东,他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见毛主席正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的说了出来:“主席,张思德牺牲了。”
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详细了解张思德牺牲的经过,听后默然良久,沉痛的说:
他点燃一支烟站在窗前,深情的望向张思德牺牲的安塞方向,问:“张思德现在安放在什么地方?”古远兴答到:“还被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这时,毛泽东突然生气了:
随后,毛主席又点燃了一支烟,数着指头给古远兴下了三个指示:
不久,战友们把张思德的遗体抬到安塞当地村子里,毛泽东专门派一辆汽车将张思德的遗体拉回了枣园。
要召开张思德追悼会的消息传开了,警卫战士们都默默地去采集野花,编扎花圈。他们很审慎地选择那些最好看的花朵,用自己一切的努力,把花圈搞得又大又好看,甚至为了用哪朵花而争论起来,他们说:
年9月8日,这天,延安枣园笼罩在一片肃穆悲痛的气氛中。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了张思德追悼会。操场的土台临时搭起的灵堂上挂着张思德的遗像,黑幕前安置着烈士灵位,灵位前放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中央警备团以及各营连送的花圈,台前两边挂着挽联,中间悬挂毛泽东题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点多钟,追悼会尚未开始,毛泽东就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杨尚昆等人陪同下,从枣园的住所走出来。毛泽东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往日和蔼的面容如今显得严肃而庄重。走进会场后,毛泽东抬起上面有他题字的花圈,亲手放到张思德遗像前,默哀许久。
在追悼会上,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延桢介绍了张思德同志的生平事迹。随后,毛泽东作了即兴讲演。毛泽东边讲边打着手势,当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时候,他就把两手往下用力一压;当讲到“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的时候,就把手卷成一个喇叭筒,放在嘴边一吹……
张思德同志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平凡的人,做了一些平凡的事。作为中国共产党领袖的毛泽东,如此郑重地参加他的追悼会,并作重要讲话,这显得异乎寻常。毛泽东虽然即席进行没有讲稿的讲话,但显然是他深思熟虑后,而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讲出了一个重要而伟大的命题——为人民服务。他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依次讲了: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
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正确对待困难,正确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
悼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以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并团结全体人民等问题。
毛泽东高度赞扬了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精神。张思德同志也正是用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
毛泽东为张思德举办追悼会,并作重要讲话,远不止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倡导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才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情怀。
一篇经典的发表
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追悼会后,一个战士炊事员回到单位就连续挑了几十担水,有人问他为啥今天特别加油?他说:
一个原来不大安心的干部,在追悼会后,就订了一个争取当选模范工作者的计划。
中央办公厅秘书处的人员,听了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都感到深受教育和启发。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毛泽东讲话的内容做了速记,秘书处秘书长陈伯达、毛泽东主席的秘书胡乔木等人都做了认真记录,他们一起参照记录整理了毛泽东的讲话文稿。毛泽东即兴讲演约一个半小时,文稿整理出来约15,字。整理成文后,时任毛泽东主席秘书的胡乔木呈毛泽东审阅。
毛泽东原来只是把这次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当做即兴讲演,讲后也没打算形成文字。让毛泽东没有想到的是,秘书们不仅把他的讲话整理成文稿,而且首席秘书陈伯达认为毛泽东这一次讲话很重要,他对毛泽东说,自己听后深受教育,对全党也会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并建议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毛泽东表示,那就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即兴讲话,事先没有准备,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但陈伯达一再说,这篇讲话中讲到的为人民服务主题思想,对自己教育很大,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略加思索后,想到张思德身上体现的这种精神,是全党的精神财富,在共产党、人民军队,乃至人民中间,确实应该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于是他对陈伯达说,先把记录稿放在这里,我看了再说。
夜晚,毛泽东在处理完军政要事后,在油灯下把秘书们整理的这份厚厚的共有几十页的文稿看了一遍。这份记录稿15,多字,太长了。虽然讲的内容很重要,没有废话和重复的话,但如果发表,最好是以短文的形式出现,言简意赅,让人们都能看得懂。毛泽东决定压缩、精炼这篇文稿,把讲话中的精华提炼出来。他提起毛笔,对讲话记录稿进行删节压缩。
毛泽东第一遍删改后,剩下约8字,觉得还是太长;
便再次提笔删改,第二遍删改后,剩下约5字,仍然觉得长;
第三次提笔删改,删改到约3字,还是不满意;
便第四次删改,剩下多字,仍不尽人意;
毛泽东对这多字的文稿又进行了第五次修改,最后把讲话稿压缩至字,不算标点符号只有字。
毛泽东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后才算定稿,于是才有了这篇百读不厌的经典文章。
定稿后,年9月21日,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以新闻稿的形式在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上发表。笔者收藏的这份《解放日报》,发表的以引题“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主题“毛主席亲致哀悼”,副题“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的新闻,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最早文献。
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参加编辑《毛泽东选集》的陈伯达,原来把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抄的标题是“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不能突出这篇文章的精髓,他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然后在送审稿的上方写下5个大字:“为人民服务”。从此,《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便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一面旗帜,也是当前全党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原著之一和一本好教材。
作者:张其武,著名毛泽东研究专家,现任国家移民管理局驻三江县扶贫顾问,原公安部边防管理局政治部副主任,武警大校警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