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军人的后代,来自华夏陕北大地上的女儿,姜安。在40年的军旅生涯当中,她将青春献给了文学,献给了她深深眷恋着的黄土地。从甘肃的桑科草原到陕北的窑洞,姜安一路上不断穿越过去,留下了深深地足迹,也留下了一部部饱含深情的文艺作品。
年,姜安创作的长篇小说《走出硝烟的女神》,获得了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部如同赞美诗一般的小说,歌颂了一群怀有身孕,却仍然在战争中与恶劣环境和不公命运,顽强抗争的女军人。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进一步了解姜安小说创作背后的故事。
姜安的父亲,在15岁的时候,就从大别山参加了红军,然后,一路又经历了长征,而且,在长征中间4次身负重伤,其中一次还是头部受了重伤,使姜安的父亲终生都在忍受着突然昏迷的痛苦,顽强地在死亡线上挣扎,最后,一直到年去世。
而姜安的母亲,也是不到16岁的时候,在自己父亲的带领之下,父女二人徒步走到了延安,当时,姜安的外公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革命了,是当地工人运动的一个核心领导者。
因此,姜安的父母等于是在延安一个叫安塞县的窑洞里认识的,并且二人经过相识、相知、相伴,最后,在组织的安排下组成了一个革命家庭。不过,二人婚后的第三天,就被调往东三省开展敌后工作。
年3月,姜家迎来了他们的第3个女儿,父母为了女儿能健康平安地长大,于是就给女儿取名为“姜安”。然而,直到姜安上了中学以后,姜安才得知她还有一个大姐姐,这令小姜安十分震惊,因为,家里一张于年拍摄的全家福上,只有2个女儿。
原来,姜安的大姐是在东北松花江畔一个叫红石砬子的地方出生,由于东北冬天异常寒冷,姜安的父母从延安来到东北开辟新的战场,当时,姜安父亲的一个老警卫员每天用摇篮背着姐姐行军打仗。就这样,即使处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姜安的姐姐还是茁壮成长着。
突然有一天气温骤降,一场寒流袭击东北,姐姐开始发高烧,而且伴随着激烈地抽搐。当时,姜安的父母都是我党的高层领导干部,父亲担任辽南支队的政委,竟然搞不到一片退烧的药品。结果,姜安的父母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慢慢地停止了呼吸。
年5月,姜安还专门只身一人千里迢迢来到了红石砬子村,去看望这位相隔半个多世纪之遥,又从未谋面,却天天活在自己心里的姐姐,毕竟这里是姐姐出生的地方。然后,姜安在姐姐的坟头前,摆了一些祭品和自己出版的书,烧给住在天堂上的姐姐。
在姜安这一代人的眼里,无论是从小学到中学,还是继续学习深造或者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她们这一代人的思想里皆是一片“非红即黑”的世界,恩怨分明、对比鲜明。然而,当姜安看过伏尼契的《牛虻》一书以后,她的观点似乎开始发生了微妙的改变。
作为中学生的姜安,一直认为自己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根红苗正的孩子,根本没想到除了父兄给自己安排好的人生道路,好像自己并没有什么别的路可以选择?但自从读完《牛虻》以后,姜安的内心无比震撼,她一下子看到了另外的一种人生道路。
哪怕书中的红衣大主教以及处死牛虻的刽子手们,在姜安的眼里都不是坏人,因为,书中的人物让姜安第一次觉得人性是那么的丰富多彩,似乎世界并不是自己认为的好与坏、黑与白以及对与错之分。人性的复杂性,让姜安从此摆脱了幼稚的道德评判,开始认识这个世界。
年,姜安和同学们一起响应城里的“知识青年全都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奔赴陕西省一个叫扶风县的地方插队劳动。当时的姜安,并不能理解母亲送别时的一脸担忧,单纯的她抱着第一次出门远行的兴奋和好奇,离开了家。
年11月7日,姜安与同学们带着父母给缝制的被褥,坐上一辆大卡车离开了自己成长的城市。就这样,姜安被分配到了陕西扶风县一个叫西陇村的生产大队。接下来,她被安排在一个农户的家里住下,并且跟着当地一些村民开始下地劳动生产。
其中,有一件事令姜安至今印象深刻,当时正是棉花收获的秋季,姜安等人每天跟着村妇下地摘棉花。当生产队长说:今天按重量记工分。话音刚落,村妇们哗一下跑到地中间,因为中间的棉花长势好个头大,相应工分计得多,而姜安等人只能在两边摘一些长势稀少的棉花。
第二天,当生产队长讲:今天按垄来记工分。这时,那些农村大婶们迅速跑到两边长势差的棉花垄,而城里来的女知青们,又无奈地来到棉花地的中间位置,将那些长势茂密,而且个头又大的棉花摘下来,这样,就导致她们的工作量无形增加,进度自然下降。
另外,还有一件事让姜安感到十分吃惊,有一天,姜安等几个知青跟随着生产队长到砖厂去拉瓦片。可是,让姜安没想到的是,在瓦片装车的过程当中,姜安亲眼见识到了砖厂装卸工把一些带有裂纹的瓦片,夹在好的瓦片中间,就这样一同装在了车上。
在姜安创作的小说里面,她这样描述那一段的知青岁月,她说:我万万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事情,当时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全国要向工农兵学习。但是,经过真正了解农民现状以后,让姜安等人内心充满了疑惑,难道我们就向他们学习那些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行为吗?
尽管,这发生的一切状况令刚刚走出校园的姜安这一代年轻人,很难接受,但这也让姜安她们彻底告别了学生时代的天真,也浇灭了她们出发之前的兴奋与好奇,也让她们颠覆了对人性的单纯看法,原来这个世界不是只有对与错。因此,姜安等人才真正成了社会人。
度过了一年的艰辛知青岁月之后,年,19岁的姜安,在父兄的安排下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然而,在那个年代,上大学依然是大多数青年人的梦想,但却只有一少部分人能获得上大学的机会,更多的普通人只能进工厂当工人或者种地当农民。
年,姜安有幸进入兰州大学的中文系,进行学习深造。当时,姜安所在部队有三个高等院校的招收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其中就包括:兰州医学院、西安医学院以及兰州大学,由于姜安出身革命家庭,名副其实的根红苗正,所以,姜安毫不犹豫选择了兰州大学读中文。
紧接着,随着姜安进入大学以后,她开始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每天除了上课听讲以外,其余的一切闲暇时间,她都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甚至常常读到兴起之时,忘记了去食堂吃饭,更多都是由同学给她打饭,否则她会一整天都饿着肚子在那看书,雷打不动。
因为,作为上世纪50年代生人的姜安,她们这一整代人的时间,都被耽误得太久,一直伴随着各种大大小小的运动,根本没机会安稳地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四处奔波。所以,当有一个学习机会降临,她们都拼全力把已经失去的青春岁月,在书本里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