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
周年
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一颗赤心做路灯
沿着红迹走长征
作
者
本文作者:杨繁
莲湖法院执行局法官
陕西艺术摄影协会理事
“时光不滞,再翻起这些年拍摄的照片已是年夏——建党百年之际。”
每个人的经历
都是一部长征史
又何止两万五千里
“枪声响了一天一夜,枪声停了约莫(陕北方言,意思为“大约”)半天,我才溜出躲藏的地方想看看到底是咋兰(意思为“发生了什么事”)?那时候天还在下雨,见一群群衣裳穿的烂囊囊(意思为“破旧”)的人挤在石崖下面避雨,有的已经睡着了,有的没有地方躲,头顶着布衫在外面淋着…。”
时任吴起镇(现在的陕西吴起县)白沟洼村村长的宗世喜讲起这段往事,依然记忆犹新。“我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正准备藏回去的时候被人看着了,我怕得就跑,有人在后面喊:‘老乡,不要怕,我们是红军,不会伤害你的!’我才知道他们是红军…。”
宗世喜老人和他的孙子孙女在一起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这是我听到过对红军最客观真实的描述。作为红军长征的见证人,宗世喜是我们探访到唯一健在的老人。
他的家,就成了我沿着红色足迹走陕北的起点。
红军长征进入陕北的第一站,吴起县铁边城镇
去铁边城不止因为这里是红军进入陕北的第一镇,还因受一位老红军委托,拍一张今日铁边城的照片。
今日生活在铁边城镇的人们
今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或许并不知晓曾经的这里发生过什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他们朴而又实自在的生活。
“切尾巴战”,又称“吴起战役”。宗世喜老人给我们所讲的“枪声响了一天一夜”,描述的就是这场战役。
据史料记载:“年10月19日,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将士到达吴起,国民党军数部骑兵一直尾追而来,如同甩不掉的“尾巴”,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随一纵队率先抵达吴起镇的毛泽东立即电令彭德怀前来,并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商量作战方案,作出了“决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来”的部署。
随即,红军在吴起镇周边的山岭上和沟道里布下口袋战术,打响对追兵的战斗。此战,红军占据绝佳的山地地形,歼灭国民党军追兵1个团,击溃其3个团。至此,红军切断了长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结束了长征中的最后一战。”
吴起县胜利广场的早晨
吴起.毛泽东住过的窑洞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中央红军在吴起镇住了七天左右,完成修整任务后,先后分别取道洛河川、宁塞川、杨青川,向陕甘边政府所在地甘泉县下寺湾进发。
年11月21日,到达陕北根据地的红一方面军,为粉碎“围剿”,在直罗镇向国民党先头部队第一零九师发起进攻。战斗持续了4天,俘虏敌军余人,缴获枪支余支。这就是著名的直罗镇战役。
老红军周宏发
在沿着红迹走陕北的路上,我还寻访了不少散落在民间的老红军,听他(她)们的实际故事和经历。现居富县上柳池村的周宏发老人,原籍河南南洋浦,年4月出生生,年1月参加革命,年12月退伍,参加过直罗镇战役、榆林桥保卫战等战役。
富县东村会议旧址
11月24日直罗镇战役结束后,11月27日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到达东村。11月30日,毛泽东出席了在东村天主教堂内召开的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并作题为《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分析了直罗镇战役胜利的原因。12月6日,毛泽东离开东村,于12月13日到达瓦窑堡。
今日子长县龙虎山风光
在瓦窑堡(为纪念谢子长将军后更名为子长县)中共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历史上称为“瓦窑堡会议”。这次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瓦窑堡会议旧址
年7月,中共中央由子长县瓦窑堡迁到了志丹县(原名保安县,为纪念刘志丹将军而更名为志丹县)。从此,这里便成了继江西瑞金之后的第二个“赤色之都”。党中央、毛主席在志丹战斗生活了6个月零7天。
退耕还林后的今日志丹县
志丹县刘志丹将军陵园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离开志丹进驻延安。在此后长达10年多的时间里,延安既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更是千千万万热血志士心中的圣地。
《延安保卫战》实景演出照
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在此的10多年时间里,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文字可写,也有太多的图片可拍。但我想展示的,不是我们闭上眼就能想到的那些景观,而是闪耀在民间的、我们的宝贵财富——老红军。
长征老红军刘天佑
刘天佑是我见到的第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年出生她,年10参加红四方面军从事宣传工作,12月调至妇女独立团任军事教导员,年8月随部队参加长征,翻过雪山,二次过草地。年9月到达甘肃会宁从事医护工作,年到达延安,年12月因病退伍。
长征老红军邬家珍
邬家珍老人是我见过年龄最长的老红军,她出生于年9月,四川广元市人。年参加革命,年随31军参加长征,翻过雪山,二次过草地,年到达延安从事医护工作。与我聊起当年峥嵘岁月,依旧感慨万千。
老红军王丕生
王丕生,年11生,陕西安塞县人。参加过青化砭战役、蟠龙战役、兰州战役等多次战役,负过伤,荣获多次奖彰。建国首次实行军衔制时授少校军衔,中央警卫团任过营长,年调至公安内卫三师(现在的中国武警部队)工作。退伍后返回老家安塞县居住。
今日青化砭
在走访过程中,我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陕北的老红军家乡情结较重,革命完成,许多人放弃了留在城市,卸下戎装,回到家乡,继续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老红军王世英与老伴王贵娥
王世英,男,年10月14日生,清涧县玉家河镇王家沟村人。年参加革命,年退役,隶属贺进年部,任过排长,参加过东征战役、定边战役等。本人已瘫痪。
红军东征新关渡口
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中共中央在分析国内外总体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抗日反蒋、渡河东征”的口号。从年2月20日开始东渡黄河到5月1日撤回陕北,东征战役历时两个多月,转战山西50余县,歼敌余人,俘敌余人,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把山西作为坚持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历史性基础,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
老红军高蒙
高蒙,年9月12日生,陕西清涧县高杰村镇高家洼村人。年参加革命,主要在定边一带保卫延安,在一次战役中失散。本人现卧病在床,很少能下地,对许多东西基本上失去记忆。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全文完
原标题:《一颗赤心做路灯,沿着红迹走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