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发出了“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铿锵誓言。同时,伸出铁一般的拳头与病毒防控展开了坚决的抵抗和斗争。
他们仿佛布下了天罗地网,核酸检测、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门诊部、护理部,体检科......各项工作层层夯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严防严控,忘我工作,默默付出。随时听候命令,时刻整装待发。坚决贯彻省、市疫情防控的精神和要求,为坚决阻断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途径,有效遏制疫情扩散和蔓延,一往无前、万众一心!
核酸检测:他们连续工作36个小时
检验科全员高度重视、加班加点。他们克服实验室分散,人员短缺等各种困难,核酸实验室检测4小时轮班,检验科主任屈晓威、副主任杜伟平连续工作36小时。
检验科连轴转奋力排查延安市重点人群核酸,为延安市的疫情防控工作赢得了时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科室在人员短缺的情况下抽调支援延安市流调人员5人,其它人员除完成常规工作以外,还完成核酸检测量人次。
预检分诊:增派人员、严守第一道防线
预检分诊在原24小时工作机制上,又在早班、中班患者就诊高峰时段增加一名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工作人员认真查对所有进院人员查看健康码及行程码,严防遗漏一人,提醒保持安全距离,规范佩戴口罩,体温检测正常者才可进院就诊。对于老年人、儿童等不能扫码者,也要核实登记信息测温正常后进院。凡健康码或行程码为红色、黄色以及体温异常的患者由工作人员引领至发热门诊就诊。天寒地冻,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坚守岗位,认真履职,医院第一道防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发热门诊:一体化服务守好离疫情最近的防线
发热门诊实行挂号、缴费、检查等一体化服务,对没有身份证的患者实行绿色通道,确保这类患者及时就诊。12月延安市发现新冠病例后,发热门诊承担就诊患者每天60人以上。面对着可爱的小宝宝们,护士也变成了温柔的阿姨和大姐姐。护士王盈盈会对宝宝说:“不怕,不怕,你是勇敢的宝贝,敢打小怪兽对不对”;胡瑞对宝宝说:“宝贝长得好可爱,你是最棒的!”遇到需要实施高难度患儿静脉穿刺的时候,护士刘晓娟随叫随到。郭青平经常给患者送去热水,帮忙买回热腾腾的饭菜。医生常常忘记吃饭,护士每班都不能正常下班。医院还给患者免费提供方便面方便患者及时补充能量。
12月16日至12月19日晚截稿时,延大附院发热门诊共接诊患者人,其中发热患者人,高中风险、红码、黄码患者核酸采样86人,外出采样4次共采样69人,核酸检测人。
门诊部:分段预约严防严控有序引导
为避免人员聚集,延大附院实行实名制分时段预约就诊模式。预约成功后就诊当天提前20分钟取号就诊。门诊就诊非必要不陪同,就诊时要求全程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线”安全距离,严格落实“一医一患一诊室”制度。周六、周天专家门诊正常开诊,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有效缓解了患者周内扎堆看病、学生请假看病问题。门诊预约诊疗:12月16日人次,12月17日人次,12月18日人次。
体检科:全员上岗24小时轮流值班
体检科医生、护士共21人全部上岗,24小时轮流值班,16日、17日、18日、19日共完成了全院人次的核酸采样工作和三次外出采样工作。
为了节约医用物资,护士们每天从早上8点穿上防护服后就不能进食进水,直到下午6点才能脱掉厚重的防护服,每一次采样工作后,很多护士的双手被手套捂得发白,脸上压出一道道深深的勒痕,可她们没有一句怨言。
护理部:随时备战随时投入紧张战斗
12月16日延大附院接延安市卫健委通知,对密接者所在6个小区进行核酸采集任务。延大附院高爱民副院长、护理部贠秀俐主任,安排护理部人员抽调核酸采集护士28人,穿好防护服,进入到不同小区、单元楼进行挨家入户核酸采集。
18日上午10:30再次接到市卫健委布置临时采集点的任务,延大附院负责杨家岭社区卫生服务站、兰家坪社区卫生服务站、北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延大附院全科医学门诊4个固定点,以及鲁艺一号院,能源小区两个小区。护理部再次抽调58人,其中护理人员37人,学生21人。期间每个站点都排起了长队,为不耽误工作时间,核酸采集人员全天白天没有吃一顿饭,一直持续到凌晨四点左右,共采集核酸人次。
19日,除上述4个固定采集点的工作仍在继续外,又新增加了为延安大学老校区师生的核酸采集工作。由于采集数量众多,需要长时间的连续工作,为减少上厕所次数,护理人员们吃个半饱,就投入到紧张的战斗中,时值隆冬,护士们身着防护服,汗水浸透了她们的衣服。由于长时间的紧张工作,在兰家坪社区采集点的一名我院护士因疲劳、脱水晕倒在战斗岗位上。
数日以来,延大附院护理部共抽调人参加此次核酸采集任务,共采集样本人次。截稿前采集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医务工作者们,是身边的榜样和天使。在强大的疫情面前,医务工作者们和广大群众一起手拉手,心连心,相信团结的力量和强大的决心定会形成抗疫合力,筑起全民抗疫防护的“强大网”,千难万险,我们都会迎难而上!医院全体人员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打好这场疫情防控战!
作者:云莉本报记者高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