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推进,延川县十甲村逐步形成以温室大棚为主导,在村村民人人有大棚,人人有收入,大伙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04:0012月8日,记者在延川县十甲村温室大棚旁的公路上见到了村民刘彦军,他家的西红柿开始大面积成熟,刘彦军正在公路旁将采摘的西红柿装车,不到斤西红柿就卖了余元。刘彦军告诉记者,年,因为父亲生了重病,他放弃了在外跑车拉货的生计,回村承包了2座大棚,开始在家门口打拼。
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村民刘彦军:
现在回来种大棚,几乎天天在家了,把老人也照顾了,小孩也都看好了。
回村后,刘彦军积极学习大棚种植技术,选用易种植产量高的新型瓜蔬品种,夏季西小瓜,冬季西红柿,一年两茬的收入一点不比外面跑车差。刘彦军说,近年来村里的大棚种植已成规模,客商直接会在田间地头采购,根本不愁销路。
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村民刘彦军:
今年的西瓜能卖六万多,西红柿现在卖了三万多,看现在这个价格估计还能卖三万多。
与刘彦军同样种植大棚的还有村民刘光富,尽管今年已经50多岁,但他种植大棚的信心一点不比年轻人差。记者注意到,村里其他人的大棚西红柿均已开始成熟,正在逐步上市,而他家的西红柿变红的却没有多少。
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村民刘光富:
我就考虑准备给正月初上市一批西红柿,他们的都下季了,我的就上来了,这种种植肯定能卖得高一点。
刘光富说,原先他一直在外承包地种植玉米,一年几百亩的玉米,即使四季不停劳作,收入也只有几万元。看着村里不少人开始张罗着种植大棚,他也干脆也回村种植大棚,而这个决定让他一年收入不少!
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村民刘光富:
七八万到十万块钱左右都能收到,总觉得种大棚比干什么都强,多种多收。
由于刘光富属于村里第一批的大棚种植户,经验丰富,他还承担起了村里的义务技术员,向村民们讲解大棚种植的技巧和日常管理细节。
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村民刘光富:
一块种大棚都互相交流了,你的生了什么病了,他的生了什么病了,用些什么药,互相交流才能把大棚务好。
记者了解到,十甲村属于典型的沟道村,共有户人,属于延川县最早发展大棚种植的村庄之一,可由于先前规模小,大棚设施陈旧,管理技术较为薄弱,一直成为制约村民种植大棚的瓶颈。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十甲村积极改造五型日光大棚,目前有大棚座,保证在村村民人人有大棚,人人有收入。同时,村上还通过引进新品种,推进新技术,逐步形成“春茬西瓜,秋延番茄”的“一村一品”新格局,村民人均纯收入从曾经的一年不足元增长到现在的一年元。
延川县关庄镇十甲村党支部书记刘惠惠:
下一步对我们村的瓜蔬品种改良,联系延川县蔬菜园区技术员,到我们温棚区现场培训,提高他们的种植能力,把温棚产业的收益能弄的更高,跟政府对接,要扩建大棚,让回来的村民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让全村村民都富裕起来,奔向小康,过的越来越好。
延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杨亮郭子仪孙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