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中共三段地工委旧址,曾发掘出一件特殊的国家一级文物——一面鲜红的党旗。年,中国工农红军蒙古骑兵游击队进入三段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面珍贵的党旗,就是那时候留下的。
资料图
三段地,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延安”,是中央红军在内蒙古地区最早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统战工作的桥头堡,是陕甘宁边区的北方门户和重要组成部分。走过风雨沧桑的革命岁月,如今,这里建成了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集中展示李维汉、乌兰夫、习仲勋、周仁山等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领导人曾在此工作、战斗的光辉足迹,在新时代,继续教育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铭记历史,继续前行。
01:13“不仅是三段地工委旧址,我们鄂托克前旗积淀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全旗有多处红色革命遗址。近年来,鄂托克前旗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圣地集群,努力培育红色研学新亮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鄂托克前旗政协副主席于国强说。
中共三段地工委旧址
作为革命老区的鄂托克前旗,地处蒙、陕、宁三省区交界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燃烧着熊熊的红色革命烈火,留下无数红色印记。年迁址到鄂托克前旗城川镇的延安民族学院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摇篮;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展示了国际交通线和以杨宝山为代表的老一辈机要交通员的英雄事迹;王震井流淌着军民鱼水的深情厚意......依托这些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源,鄂托克前旗以城川民族干部学院和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底本”,全面建成了“1+6”红色培训教育基地,探索推行了集培训、体验、实践于一体,以理想信念、民族团结、政策理论等为主题的“四段式”培训体系,使全国各地前来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在与历史事件、革命人物、红色精神的对话中,实现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蜕变。
鄂托克前旗境内现有7个红色教育基地,并且持续拓展。年3月建成的鄂托克前旗民族文化博览园等一批红色拓展体验基地,进一步提升了红色教育、民族文化研学水平。除此之外,该旗还全面加强与延安干部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党校的深度合作和交流,努力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大范围内推动鄂前旗红色培训教育发展壮大,打造享誉全国的“红色名片”。
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该旗带动红色产业与文化旅游业、现代农牧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王震井纪念园
“过去的城川镇土里土气的,最近这几年,在打造红色小镇的过程中,它变得整洁、漂亮了。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也让我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了富裕,我种的辣椒已经销往到了全国各地。”城川镇黄海子村村民王有军对家乡的印象发生了巨大的改观。他所居住的黄海子村有一口著名的“王震井”,抗战时期,王震将军指挥三边保卫战解放城川,三五九旅部队驻扎城川开展大生产运动,与当地群众一起开凿了这口井。
王震井
王有军对记者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受这段历史事迹的启发,年,我们注册了‘王震井’矿泉水商标,希望能让前来王震井纪念园参观和培训的人们喝到这口水,忆苦思甜、饮水思源。”
利用全国特色小镇和城川红色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契机,近年来,鄂托克前旗构架起以城川为核心、辐射周边的红色文旅产业体系,打响了“红色”品牌知名度,年接待游客量达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亿元。该旗坚持用小而精美、凸显特色的理念建设城川红色小镇,突出红色风貌改造,提升城镇品味;重点推进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带动强劲的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牧区全面振兴。
庄严宣誓
“走好红色路、打好绿色牌。城川镇通过红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人气的聚集提升,也带动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年以来,我们建成了民族团结广场,配套完善了市政道路及管网建设,贯通了鄂托克前旗至银川高速公路、S线敖勒召其至掌高图、乌审旗通史至城川二级公路3条连接城川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的主干道。围绕城川镇红色资源和辣椒、牛羊肉等绿色农畜产品资源,我们正加快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推动现代农牧业快速发展。”城川镇副镇长张海东对记者表示:“我亲眼见证了城川镇从一个普通的农牧业小镇到全国特色小镇的变迁,下一步,我们将牢牢把握‘红色+绿色’产业发展模式的总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放大红色效应,推进红色研学点的打造,将红色城川建设得更加亮丽。”
来源/内蒙古日报
编辑/杨梦珂
主编/王文泽张强
发布/乌海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