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延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严汉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光远,延安市发改委主任张骁卫,介绍“弘扬延安精神、矢志追赶超越,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有关情况。
据介绍,延安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初的3.44亿元增长到年的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增长到元;森林覆盖率由退耕还林前的33.5%提高到53.1%,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
“十四五”时期,延安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思路又是怎样?
着力打造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十四五”时期,延安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的工作重点,将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做实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以后整理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高端能化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以文化旅游催生服务业新优势,以新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六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具有延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是实施苹果高质量发展、畜牧业倍增、设施农业基地扩建、“X”产业提升、后整理拓展和农业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加快培育壮大配套产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千亿级石油天然气产业集群。重点是推进页岩油、煤层气、页岩气、石油伴生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石油加工综合利用,建成高水平延安综合能源基地。
千亿级煤炭电力产业集群。重点是加快延安电源基地和能源外送通道建设,推进延长石油富县电厂、陕煤黄陵店头电厂等电源点建设,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建设陕北风光储氢多能融合示范基地。
千亿级能源化工产业集群。重点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拓展煤油气盐多元综合循环利用途径,发展精细化工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
千亿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重点是打造以延安城区为主的红色旅游核心和黄帝、黄河、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区、绿色生态旅游区、中国红谷丹霞地貌旅游区,构建“一核五区”全域旅游格局。
千亿级先进制造业和新经济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油煤气、农业、新能源等相关装备制造,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三区一基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延安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内一流苹果研发生产营销基地的“三区一基地”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重点是巩固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成果,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器和动力源。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点是持续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成国土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模式绿色高效、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生态模式完善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欠发达和生态脆弱地区提供示范。
建设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重点是依托中华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文化资源富集、文化根基深厚的优势,守护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精神标识,加大革命旧址、国家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打造全国红色教育基地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
建设国内一流苹果研发生产营销基地。重点是充分发挥延安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区位优势,聚焦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前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中端推进标准化生产,末端深化产业后整理,提升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同时,延安将着力构建“核心引领、两带支撑、多点发力”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强化“2+3”发展核心引领作用。全力抓好宝塔区、安塞区和高新区、新区、南泥湾开发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打造“首位产业”,加快一体化发展,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不断提升对全市发展的带动作用。
重点建设洛河、沿黄两大经济带。洛河经济带串联吴起、志丹、甘泉、富县、洛川、黄陵,重点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能源化工链条延伸,发展高端能化、新能源、绿色载能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相对完善的区域能源化工和制造业链条;沿黄生态经济带串联子长、延川、延长、宜川、黄龙,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以沿黄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为主的经济带。
实施“一县一策”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坚持“一县一策”,支持各县做精做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县域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大县、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名县、生态环境亮县,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板块。
作者: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