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许正发
一、再回安塞师生重逢
回第二故乡延安安塞探亲,是我余生的夙愿,这次终于实现了。
安塞县现已是延安的市辖区,到延安市只有半小时的车程,它是我延大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从22岁到44岁我最美好的时光,都在这里从事教育工作,同安塞多所学校辛勤的教师们朝夕为伴,与一批批优秀的学生终日为友,真切地感受到了延安人民的纯朴、善良、勤劳和有情有义。
年,我因父亲年迈多病需要照顾,才举家调回了老家陕西西乡县。从安塞回到家乡的几十年里,我无时无刻不想念那些昔日的同事和学生,不知有多少次梦里又回到了安塞。
这么多年来,一看到有关延安安塞的影像,就倍感到熟悉;一听到陕北的口音,就顿觉得亲切。38年过去了,我现在的西乡话中还夹杂着陕北的乡音,时不时还会蹦出几个延安的俗语。
如今我和老伴都过了80岁,已是耄耋之年,能同妻子在大女儿、女婿的陪同下,重回养育过我的第二故乡看看,真从心底里感到高兴。
今年我们一行四人便乘高铁到西安,再转乘动车去我曾经工作了23年(后来又把当教师的妻子从老家调来,一起在学校工作了17年)的安塞探亲访友。怎么也没想到,昔日坐汽车要走五、六日的路程,而今是早离汉中市,晚宿安塞区(旧称真武洞镇),只需一天的时间。
下午四时多,我们到达了延安火车站。一出站,就见到了在此等候的学生王建军,此行正是建军极力邀请安排的。和他一起来接站的司机也是昔日的学生,师生久别重见,倍觉亲切,寒暄过后,大家上车直奔安塞城。一到酒店门口,受到了早已在此等候的七、八名学生的夹道欢迎,他们当中有的快退休了,有的已成了爷爷、奶奶,大多数我们已不“认识”了,但声音身影还能依稀辨认得出来,置身于他们当中,仿佛又回到了昔日的年月。
晚餐时,同学们热情洋溢,畅述心怀,相互敬酒,述说离别之情。这些年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有的成了区政协副主席、教育局长、中学校长、教师、企业老板等,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安塞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们真是高兴至极。想想离别的38年里,这些熟悉的名字和身影一直伴随着我,仿佛从未离开,今日再见,就如做梦一般,不由得让我们感慨至深,彻夜难眠啊!
二、到故乡安塞寻“梦”
我们曾在安塞六个地方的中学工作过(真武洞、化子坪、招安、沿河湾、砖窑湾、高桥等),那时的安塞县,满山光秃秃,河水黄澄澄,路上尘土没过脚背,冬春季节每日11点以后,定是大风吹起,沙尘扑面而来,若去大街上走一趟,便是浑身尘土。
如今的安塞,再也不是连绵不断的黄土坡,四方眺望,处处满目苍翠,郁郁葱葱,满山都是松树、柏树、槐树、桃树、梨树、杨树、柳树等。城乡硬化的道路平整洁净,灰尘又从哪儿来呢?人们再上一趟街,周身干净,尘土不染,举头一望,蓝天白云,让人心情舒畅,这就是“山川秀美”“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的成果!
昔日的安塞县城,只有一条街道,长约六百米左右,两旁是低矮的商铺、民房,房顶盖着破石板,民众们住的全是依山而挖的土窑洞,街道弯曲不平,一下雨,泥泞难行。学校、医院、县委、县政府等机关单位也都是一排排石窑、旧房,实在看不出是县城所在之地。那时粮食都是凭票证供应,60%为杂粮,主要以玉米、小米等粗粮为主,40%为细粮,主要是面粉,逢年过节的时候每户才供应几斤的大米。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市场的大流通,如今天南地北的物产在延安安塞都是应有尽有,随处可见。
翌日上午,医院、区初中、区高中、区文化馆、区委和区政府等单位,到处都是旧貌换新颜。石窑洞、旧房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全是高楼大厦,花圃园林,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安塞的几天里,我们走遍了安塞城和三条大川、几个乡镇,沿途已看不到曾经无处不在的窑洞,仅有的几孔石窑,要么被改作了宾馆,要么成了拍照的道具。
如今的安塞城区,扩展到约有20多平方公里(从拐峁农场以南,顺河而下,在原县水利局附近而向南拐了个弯,直延伸到冯家营村以北,中间占了苗圃、老佛爷滩、农场等大片土地)。纵横的大街,平整洁净、宽敞明亮,高楼林立,大街两旁路灯齐整,垂柳、杨树等景观树两旁而立。商铺也货物丰盛,琳琅满目,顾客满堂。
我们所在的酒店是13层的高楼,还有许多30多层的大厦耸立于街道两旁,全都是近些年新修的建筑。高速公路绕城而过,以前的河面铺上水泥板建成了公园,一到夜晚,灯火通明,大爷、大妈、大姑娘、小伙子、小朋友等,在广场上、公园里翩翩起舞,唱歌、拉二胡、谈家常,花园里歌声嘹亮,欢乐祥和。区初中对面的墩山顶上竖立着一个24米高的腰鼓,号称“天下第一鼓”,已成为安塞的标志性建筑。安塞最具特色的腰鼓和剪纸,早已成为蜚声中外,成为安塞的名片。
建军和王开仁陪同我们重走了一遍我们曾经工作过的六所学校,所有学校的变化与过去相比可真是翻天覆地。以前的石窑洞不见了,低矮的教室不见了,我们住过的窑洞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四层的高楼,现代化的教室、实验室、学生公寓餐厅、塑胶操场等等,全然一新,让人惊叹!
就拿在砖窑湾的安塞二中来说吧,过去的校内有分为五层,每层之间由斜坡上下,每层各自相差约十米左右,最底层是总务处和学生灶房,院落不大,学生吃饭就在院子里;第二层是土操场,仅有一个平台和一个篮球场;第三层是教师的灶房、开水房及两排教室;第四层是一排教师住的石窑洞及门前的一块儿空地;第五层在四层之后是一排学生宿舍。学校没有大门,周围的社员群众穿梭而过,全校四通八达,那像个学校的样子。我们家五口人在这里生活工作了近四年之久。
而如今的安塞二中,在过去的旧址上建成为一个标准化的学校,整个校园开阔平坦,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实验室、学生公寓、学生餐厅、教师餐厅等全是四层的楼房,校园里塑胶操场、篮球场、足球场一应俱全,校园周边单杠、双杠等锻炼器械等应有尽有,四周林木成荫,大门也焕然一新,其变化之大真是难以诉说!38年来,经过安塞一代代教育人的努力,旧貌变新颜,如今建筑最新,规模最大的就是学校了,可见安塞把教育放在了多么重要的地位!
三、诉衷肠老友重聚
第三天的晚上,在建军的精心安排下,终于见到了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老同志吴志祥、王凤杰、牛午、殷瑛等。他们有的是我曾经的老领导、有的是我的同事、还有我曾教过后来又成为同事的学生,阔别38年后,几代教育人终于又欢声笑语,重聚一堂。他们虽然都已白发苍苍,有的还行走不便,但精神抖擞,思维照样敏捷,说话依旧有力,我由心底敬佩他们,祝他们永远健康。晚餐后,又有几位昔日的学生来同我们告别,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我们再次邀请大家来我的家乡汉中游玩,他们爽快地答应了,我心里别提有多么的开心。
10月5日早9点多,建军开车来送我们去延安,我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我亲爱的老同事们,祝你们快乐平安、健康长寿!再见了,我亲爱的同学们,祝你们家庭幸福、开心安康!再见了,敬爱的安塞,祝福你,我的第二故乡!
十点钟,我们一行五人到了延安市宝塔区,见到了已分别39年的学生拓宏伟、郭生亮,在他们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延安大学新校区,在“学习书院”的山顶上远眺了宏伟大气的延安新城,还去旧城细细地参观了老延大校园,但再也见不到往日的痕迹,只有后来建造的现代化建筑。临走前还去参观了记载北京知青和延安人民昔日奋斗经历的“北京知青博物馆”,感念那些战天斗地的岁月。安塞和延安巨大的变化,使人感到新奇,感到震撼!延安真了不起,伟大的延安精神更令人敬仰!
下午四点多,动车开了,我们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离开了梦牵魂绕的安塞,离开了孩子们向往已久的延安,圆满地完成了我们回故乡延安安塞的寻“梦”之旅。
许正发:中学高级教师,延大毕业后曾离开家乡在延安市安塞区从事教育工作23年,现退休在家,已是耄耋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