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是课堂的记录者。简明扼要的重点,划满标识的错题集,方正隽秀的中国汉字,生动有趣的手绘插图,一笔一划,记下课堂的理解,一点一线,勾勒思维的框架,一渲一染,绘就生动的导图。一页页纸张,一本本笔记,记录的是对学习的付出与思考,展现的是对知识的虔诚与追求。陕西科技大学在近64载的风华砥砺中,也写就了一本严谨美观、图文并茂的“笔记”——
一笔一划,记下三创两迁的积淀
以纸张为载体,以笔墨为工具,陕西科技大学的这本“笔记”,从年开始写起,当时,她的名字还叫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年前后,北京轻工业学院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义无反顾地从北京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
受命西迁,他们背起行囊,科教春天,他们重整行装。曹光锐、游恩溥、曾广寿、潘津生、田家乐……老一辈陕科人把根深深扎进黄土地,抓科研、带队伍、育人才,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冲锋号。年,学校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院校之一;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
如今的陕西科技大学,拥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亩。其中西安校区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校园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利,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场馆环湖而建,沁园、馨园、清真等10个餐厅装修精致、菜肴可口,既有犒赏舌尖和汲取营养的美食城堡,也有读书治学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圣殿!
北京初生、渭水博击、未央立城,从抽象到具象,经世济用、厚积薄发;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从到,六秩风雨、甲子峥嵘……一路走来,陕西科技大学诞生、发展、壮大的历史,就好似一本从头写就的笔记,其内容详实、严谨细致,其排版清晰、色彩丰富,其意蕴深刻、意义深远……
一点一线,勾勒科教报国的宏愿
伟大事业的发端,来自时代的召唤。从北京轻工业学院立下工业报国志,到西北轻工业学院铸就西迁爱国心,再到陕西科技大学助力教育强国梦,这所高等学府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用近64年的风雨兼程勾勒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笔记”,其上写满了曲折与磨难、开拓与奋斗、梦想与辉煌,一点一线都在连接着科教的脉络,一字一句都在倾诉着家国的重量。
由无数空白纸张构成的笔记本,积攒下累累硕果与无尽财富。正如一代代陕科人用青春和汗水,走出了一条以工学为主、轻工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的发展之路,谱写了西迁陕西干事创业的动人篇章。近年来,陕科大更是紧跟时代脉搏,从“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项,省部级以上奖励项,其中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出版著作部,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篇,EI收录期刊论文篇,授权国内发明专利件,国外专利61件。
学校连续9年位居全国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前50位、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进入“最新中国高校专利转让榜单”20强,成为国家80所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之一。与此同时,学校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6个,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个个符号,在笔记里端正集结,一个个设想,在笔记里落地生根,而笔记的书写整理、沉淀积累,最离不开的是——人!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专任教师余人,拥有国家“优青”等省级以上各类人才百余人。他们中既有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基金奖等重大奖项获得者,也有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专家学者,涌现出了“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好人”获得者等一大批优秀典型。
一渲一染,绘就桃李成蹊的图景
文字是图片的解说,图片是知识的奠基,对于笔记来说,两者结合,相补相成,缺一不可。对于陕西科技大学而言,用知识付诸实践,用创新装饰点睛,绘就的这幅桃李天下图,同样弥为珍贵!
陕西科技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和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了百余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子们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
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1金3银,创历史最好成绩;是唯一一个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先进集体奖”的陕西省属高校;在“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5项,斩获历史最好成绩;在教师教学竞赛中,排名全国高校第57位,陕西省属高校第2位,1人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五轮总排行榜(本科)中,位居陕西省属高校第1位……
学生在校期间大展身手,毕业后更是大展宏图。近年来,陕西科技大学锚定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让校企衔接融入学生求学、择业全过程,学校就业与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节目专题报道。弘德启智,作育英才,踔厉奋发结硕果。得益于学校的悉心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也持续提升,历届毕业生素以“基础理论厚实、工程训练扎实、思想作风朴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建校以来,学校弦歌高昂、英才辈出,培养了16万名优秀人才,涌现出浙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沈仁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双飞、陕西省汉中市政协主席蔡煜东等一大批精英栋梁。
本科生张宇创办西安犀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旌影视股份有限公司,专注文化创意孵化,入选全国“奋斗青春”大学生创业就业人物典型事迹;
维吾尔族小伙伊力帕提业绩突出,从一名基层办事员一路被提拔为开发区分局维泰路支局局长,连年荣获“青年岗位能手”、“先进生产者”等荣誉称号;
在陕科大一路硕博的刘欢,被公派往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完成了精彩的人生飞跃,收获了一系列喜人的科研成果;
从福建大山里走出的贫困生张陈斌,如今已在大上海创业舞台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成为年产值多万的新型防辐射科技材料生产企业负责人;
研究生宋建波的有机肥项目已经产业化,自主创业在陕西延安成立了陕西艾格肥业有限公司;毕业生孙可榜、杨盼生扎根新疆、西藏,阿布都沙拉木·艾比布拉创业带动家农户脱贫致富……
伊力帕提
刘欢
张陈斌
工整优美,合而成文,横看成行竖成列。手写的笔记里,蕴藏着我们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它们是为梦想拼搏的证明,是自我思考总结后的结晶,满载着对青春的勤勤恳恳,而笔尖流淌的远大理想,也在一笔一划中接续传承。接下来,陕西科技大学将继续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气魄,善作善成、久久为功的远见,记载三创两迁的积淀,勾勒科教报国的宏愿,描绘桃李成蹊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