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下午2点30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在梅地亚中心举办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副部长黄润秋、翟青就”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79:17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负责人田玉红: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由新闻中心举办的第四场新闻发布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70年来,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实质成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先生、副部长黄润秋先生、副部长翟青先生,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情况。
首先,请李干杰先生作介绍。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谢谢主持人。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和我的两位同事黄润秋副部长、翟青副部长,很高兴有机会就“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这个主题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与大家进行交流。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新闻界的理解、关心和大力支持。借此机会,我代表生态环境部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萌芽起步到蓬勃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的工作,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战略部署不断加强。70年来,我国先后提出并确立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为国家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并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写入了宪法和党章,生态环境保护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和突出。
二是治理力度持续加大。70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方式不断创新、领域不断拓展、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向污染宣战,发布了三个“十条”,就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是生态保护稳步推进。70年来,我国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实施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重大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日益美丽动人。
四是制度体系逐步完善。70年来,我国坚持依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从“32字”环保工作方针,到八项环境管理制度,再到生态环境指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排污许可、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制度出台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五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70年来,从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到年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立环境保护局,到年成立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局,年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再到年成立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垂管等改革举措加快推进。年3月组建生态环境部,统一行使生态和城乡各类污染排放监管与行政执法职责,并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生态环境保护职责更加优化强化。
六是执法督察日益严格。70年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龙头的法律法规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力度之大、执法尺度之严、守法程度之好前所未有。先后制修订9部生态环境法律和20余部行政法规,“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自年开始实施。第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累计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15万多个,第二轮第一批督察共交办群众举报问题约1.9万个,有力推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七是国际合作不断扩大。70年来,我国批准实施30多项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多边公约或议定书。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率先发布《中国落实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扛起建设生态文明的政治责任,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擦亮国家发展的绿色底色,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下面,我和黄润秋副部长、翟青副部长愿意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谢谢大家。
媒体问答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负责人田玉红
田玉红:谢谢李干杰先生。下面进入答问环节,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请问李干杰部长,刚才您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令人印象深刻。据我了解,您在生态环保系统工作多年,作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您认为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能够取得现在这样的成就,有哪些值得总结的做法和经验?谢谢。
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
李干杰: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正如我刚才在开场白中向大家介绍和报告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确实成绩斐然。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确实探索和积累了许多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其中有六条我认为是比较突出的,正如刚才你讲的我在环保领域工作很多年,是亲身参与者、经历者,也是见证者。我体会有六条:
第一条,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我认为其中有“八个观”很重要,对我们开展工作特别有针对性和指导性。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深邃历史观;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四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六是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七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家一起动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行动观;八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我认为这“八个观”很重要,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重要的价值观,也是重要的方法论,是我们谋划工作、解决问题、推进事业的定盘星、金钥匙和指南针。
第二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有实实在在的内涵。一方面,我们要为了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另一方面,要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依赖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当成我们的同盟军,把人民群众的信访举报当成我们发现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金矿”,使人民群众成为我们监督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共同打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人民战争。
第三,坚持一岗双责、党政同责。强化党的领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明确各有关部门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管生产的、管发展的、管行业的也得管环保,将过去的“小环保”变成今天的“大环保”。所谓“小环保”就是环保部门一家单打独斗,“大环保”就是大家都参与进来。众人拾柴火焰高,齐抓共管就能见成效。
第四,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过去我们是以总量为重点、为核心,现在我们是以质量为核心。这非常重要,因为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利于聚焦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也有利于增进老百姓的直观感受,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围绕这一点,我们不断建立健全一整套包括监测、预警、公开、排名制度,有效传递了压力,推动了工作开展。
第五,坚持“六个做到”。这“六个做到”,我在之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过,既是我们看待环保工作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也是推动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六个做到”分别是:
一是做到稳中求进,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既要有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又要有历史的耐心和恒心;二是做到统筹兼顾,既追求有好的环境效益,又追求有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做到综合施策,既运用好行政和法治手段,特别是凡事都要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依法推进;同时运用好市场经济和技术手段;四是做到两手发力,既抓好宏观,做好顶层设计、面上的推动,同时更要着力抓好微观,通过微观上的着力,传递压力、抓好落实;五是做到点面结合,既整体推进又突出重点,通过重点突破,带动面上的工作;六是做到求真务实,既要妥善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更要夯实基础,为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再苦再难,也不能再搞“口号环保”“数字环保”“形象环保”、弄虚作假这些东西。这“六个做到”作为基本的策略和方法,我认为也是非常好的、非常重要的做法和经验。
最后一个好的做法和经验是,坚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不断加强机构队伍和技术能力建设,加快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全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体会在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中,这六点是比较突出的。因此,这些宝贵的经验、好的做法,应该在后续工作中继续坚持发扬,并不断丰富完善,让它们在未来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及整个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谢谢。
中国日报社记者:我们注意到,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开展的“绿盾行动”,查处了一批违规自然保护区的问题。另外,我们也注意到,明年在昆明将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能否介绍一下中国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下一步将采取的措施。谢谢!
李干杰:谢谢您的问题。这个问题请黄润秋副部长来回答,他在部里分管这一块工作。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
黄润秋:各位记者朋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一直秉承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理念,不断地加大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在许多方面我们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生态保护的理念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的历史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正像李干杰部长刚才谈到的,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生态兴则文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把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更高品质的生态服务功能,作为发展的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该说我们一系列的理念、一系列的思想,为全球生态保护提供了中国思想、中国方案和新的价值观。我们的生态保护理念也实现了从过去的借鉴、跟随到原创性引领质的飞跃。
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明年我们国家将主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近期,我们经与大会秘书处协商,也征得缔约方相关国家的同意,确定会议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的世界意义,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的高度认可。
第二,我们的生态治理体系实现了由粗放到严密的历史性转变。70年来,我国生态保护监管体制由过去的从属到现在的独立、由分散到系统,尤其以年组建生态环境部为标志,形成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比如制度建设方面,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写入宪法,生态保护红线列入环境保护法,生态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近期中央发布《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补偿等制度也得到了逐步落实。应该说,生态保护监管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不断增强。
第三,我们的自然生态保护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70年来,我们国家建立了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有个,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达到万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占到我们陆域国土面积的15%。如果算上我们国家别的保护地加在一起,我们各类自然保护地是处,这些面积加在一起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也就是说,我们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到年保护地面积达到17%的目标。
第四,我们的生态状况实现了由局部改善到总体改善的历史性转折。70年来,我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的生态保护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新开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生态保护修复,开展了国土绿化行动,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显著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质量。我给大家报告一下,全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约8%提高到目前的22.96%。还有一些监测数据显示,近20年来我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全球首位。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森林、灌丛、草地、湿地这样一些自然生态空间被挤占严重;二是部分区域生态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三是生态系统脆弱,存在生态风险隐患;四是优质生态资源供给和人民群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我们的人均森林面积和湿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的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守住守好生态保护红线,坚决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持续深入推进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不断提高我们的监管能力和水平,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保障。谢谢。
新华社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两年关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