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不少人问我,延安小升初政策究竟几号能出来?
我这边通过途径得到消息,老城政策已经定了,是新区的还有微调。估计在周末出来。
稍安勿躁!
还有就是招生计划,这个不对外公布。仅仅是对学校,但据了解今年将收缩学位,按照宝塔区实际小升初学人数动态设置。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多少学生设多少班级,比如某学校去年初一收了8个班,而今年很有可能只收6个班或者5个班。
这个具体数据不对外公布,但是可以通过拟定学校进行咨询。
关于县上的学生确实有实际需要来城区就读的,还是留了口子。可以到区教办申请报名号。但具体实施政策待文件下发为准。估计就是随父母工作调整,拿上相关手续进行申请。进城经商人员,写营业执照到所在社区户籍办办理暂住,同样拿上这些手续进行申请。
关于前篇文章的那个小升初直升政策,今年不会全面实行,但会小范围试点执行。为今后全面铺开做数据支撑。这是大的趋势。
无论什么政策,势必不会让所有人满意。但其出发的根本终是为了公平教育。
让所有同学站到同一起跑点,公平努力。
说到这,让我想起目前幼儿园教育的尴尬局面。
省市级公办幼儿园,基本不教学科类内容。中班一天就是玩了,到大班才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学习认识。
而私立幼儿园尤其是市区级,变着方进行学科类教育。昨天去朋友家,他家小孩在区级私立幼儿园上中班,两位数加减法竟然都开始算了。用指关节算法。事实证明这种计算方式对孩子今后进入数学逻辑中是弊大于利者。很多孩子,尤其是到了三年级以后,他已经习惯养成数学的直线思考。而进入三年级以后,数学逻辑介入后,很多孩子不能及时调整。从而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更有甚者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自信。
我倒不是说不应该学习,而是幼儿园阶段更多的应该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及找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学习具体学科内容。
前两天教育部进行回头看行动,累计排查培训机构17.2万个(含已关停的机构复查及非学科类机构涉嫌开展学科类培训排查)、培训材料24.3万份、从业人员40.5万人,其中发现问题机构个,占比2.7%。各地依法依规对问题机构予以处置,目前各类问题整改完成率均达%。
上面这段是复制的,我想说啥?
大的方面政策现在趋于教育公平,三令五申不允许学前教育学科类内容,可有些家长就是喜欢。基本幼儿园问的首先是,教不教孩子课?
家长理解尚且如此,有需求就有市场。
当然也能理解家长,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了。
在我小时候,延安最好的初中是延中(最后一届),延中取消初中部以后,延安的初中一哥就是五中了,风光了那么几年。后来被四中赶上了。记得当时还有一匹黑马,光明中学,就在大砭沟里边,延中上线率接近70%,一时风光无两,没几年就凉了。那会民营中学还蛮多,还有在儿童公园里边的敬业中学,也是我的母校,好像也只存在了三年。现在就记得有一个方校长,叫方涛。是原来四中的老领导,还有一个刘老师教英语的,关于其他人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还有立博中学,其他名字都忘了,好像还有几个。
至于小学。从我小时候那会到现在,好像一如既往独占鳌头的也就是延职附小了,虽然换了好几任校长。但其教学质量并无多大变化。我曾也想过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传说中的亮剑精神?呵呵~
延职附小的硬件老化,我小时候那个教学楼现在还在用,数十年没有变化。臃肿不堪,现在只留一二年级在老校区。剩下的都搬到原来的师范校区了。如此硬件究竟是如何保持如此高质量的的?
总结了两个字:趋势。
在我们那个年代,因为有师范中专老师的加持。在那个资源稀缺的年代。老师的孩子,自然比其他小孩要获得的教育资源更多。这是一些有能力有办法的家长,就把孩子送到了这个学校。逐渐的变形成了优质的生源。
从此。好的生源、好的老师。形成了正向循环。
有了好口碑,有能力有办法的家长,自然会更愿意把孩子送到附小。这些有能力有办法的家长无疑对教育都非常重视。
长此以往,在人们心中就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等级。
这也逐渐形成了延职附小护城河,即使如今新城崛起。但延职附小仍然是延安的Numberone.
本来说啥呢,继续叨叨说起这些。
讲真的,我很怀念那个没有钉钉打卡,没有那做不完的作业的年代。
那时的学生,回家就写作业,因为写完作业就能出去玩了,基本半小时写完了。
丢沙包,跳圈圈,跳皮筋。啤酒盖。
行了,就说到这,娃娃们要吃饭了,去做饭了。
过去再美好。也回不去了。
星光莫负赶路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