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按照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我省积极建立完善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长效机制,推动重点领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大重点人才项目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支持力度,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乡村人才振兴的有效途径,从“聚才、引才、用才、育才”等方面想办法、出实招、谋实效,全面激发人才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实践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和关键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回乡、优势资源回哺、专业技术下沉、智慧力量下移,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纵深推进新时代“三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智动力”。
开掘人才“政策池”
从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是我省纵深推进人才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近年来,我省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务实举措,引导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
年初,我省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若干措施》从鼓励支持搭建更加广阔的干事创业平台等方面提出7条具体举措,加大对基层一线特别是重点扶持区域的人才支持力度,全力解决基层人才流失问题。与此同时,大力集聚抓项目兴产业的优秀人才,积极组织开展高层次专家市县行活动,实施优秀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工程,支持各地创建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点,落实乡镇机关工作人员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20%以上的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
省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的作用,先后组织制定并出台了《陕西省脱贫攻坚人才支持办法》《关于建立陕西省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的意见》《关于设立事业单位人才编制周转池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脱贫攻坚和乡村人才振兴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年4月,依据陕西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年)》,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了《陕西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方案》,这是我省第一份全方位推进乡村人才发展的“时间表”和“施工图”。
《行动方案》从推动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改善乡村人才工作环境,拓宽乡村人才发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21条人才引领乡村发展的具体举措及相应的工作目标。到年,全省将基本建立起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人才队伍,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同时,开展全省“十四五”人才发展重点课题调研,特别纳入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思路研究,研究制定更适合新时代服务陕西追赶超越、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系列人才政策举措。全省各市区积极应对实际,累计出台了余条鼓励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支持乡村人才振兴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形成上下联动、人才政策汇集的优质人才生态“政策池”。
西安市将“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纳入《西安市人才队伍建设及科技创新工作三年(—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村村六有”目标,计划到年全市每个行政村都有集体经济发展、种养技术、三产融合、新型组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村庄建设等领域的专门人才。咸阳市出台“兴咸人才计划”《实施意见》,通过5年时间,培育支持名左右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乡村振兴人才。铜川市制订《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专项规划》,明确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延安市制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方案》,从农村专业人才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作出部署,促进乡村人才的培养使用和作用发挥。杨凌示范区印发《工作方案》,全面部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着力打造新时代农民职业能力提升的“杨凌范本”。
集聚紧缺人才
在实践中,我省积极探索实践“输入型”人才工作理念,持续不断引进输送一批基层急需紧缺人才。在省级人才项目支持中,尝试加大对基层的倾斜力度,扶持区域引进,专门设置区域人才项目,给予一定资金奖励补助,进一步帮助各市区引聚人才。
按照《陕西省乡村人才振兴行动方案》的分工,省级各职能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全面落实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公开招聘的倾斜政策,面向社会为基层招聘了名医学本科生,对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医学类毕业生定向招聘可放宽至大专学历,同时拿出一定数量岗位面向本县户籍人员招考。
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大贫困县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支持政策的通知》,加强基层特别是贫困县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政策倾斜支持力度。基层和贫困县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级、副高级职称评审,对论文、科研一般不作硬性要求。
支持基层人才参与中省各类高层次人才选拔。近年来,有20多名农业科技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项目。
积极实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举办6期针对贫困县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级研修班。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携带科研项目、成果或技术,到基层离岗创办企业和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活动。
在全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重点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等群体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在疫情期间开展“农民工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行动”,组织未就业农民工免费参加线上培训并给予生活费补贴。年至今,共培训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12.17万人。
同时,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力度。截至年底,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达到30.77万人。把创业孵化作为培育更多创业主体、提供优质创业服务的有效方式和主要抓手。目前,全省已认定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22个,认定“以扶持返乡人员和贫困劳动力为主”的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7个。持续开展西部地区农民工创业促进工程试点,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就业创业。团省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等九部门联合出台《陕西省“万村万人”青年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计划》,3年时间对全省1万名青年进行农村电子商务专项培训。在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探索出“山阳模式”“武功模式”“照金模式”等农村新型经营性人才培养模式。
各市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求,陆续推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点的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举措和活动项目。
西安市持续深化培养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雏雁工程”,按照“五个过硬”标准公开选拔培养名优秀年轻人才。宝鸡市完善柔性借智,坚持政府“搭台”、企事业单位“唱戏”,持续深化“一把手进高校进院所”活动。年各县区先后与59所高校合作实施科研项目项,柔性引进高端科技领军人才39人、高层次人才人。累计6批次吸引名清华大学博士生来宝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咸阳市着力加大对贫困地区人才倾斜支持,放宽人才准入门槛,降低部分县区招才学历、专业限制,年通过县及县以下医学定向本科毕业生招聘、公费师范生招聘、特岗教师转岗、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招聘工作,为基层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余人。榆林市围绕马铃薯、玉米、谷子、食用豆四个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引进15名顶尖人才参与体系建设,并为市直有关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刚性引进了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引进后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和业务需要,根据本人意愿,鼓励支持他们到县市区对口基层单位培养锻炼,深入村镇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工作满2年的,同等条件下在职务、职称晋升上优先。渭南市依托企业、园区和科研单位等,帮助优势特色产业,开展省市专家工作站和县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建设,吸引人才为渭南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共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市级专家工作站36个、县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23个,柔性引进专家多名。解决技术难题,培养骨干人才。渭南市临渭区葡萄产业化专家工作站带动全市鲜食葡萄栽植面积超30万亩,年产值超35亿元,使6万个家庭20余万群众由此踏上致富路。
育好本土人才
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认定作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突破口,在我省夯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基础。年起,率先开展职业农民研究和培育试点,先后出台《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管理办法》《陕西省高级职业农民认定实施细则》等。
年印发了《关于印发高素质农民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从年开始,启动三年提质增效行动,全面提升质量效能。重点实施现代农业带头人培训、培训体系建设、师资能力提升、发展路径拓展、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等五大工程,在—三年内,打造10所培训名校、百所培训机构、千所田间学校。
目前,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分层次全覆盖培养体系、培训机制,已系统化教育培育高素质农民18万余人,认定10万余人。启动实施“百万职业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在高职扩招培养职业农民任务的基础上,经过5年培养万名接受学历职业教育、具备市场开拓意识、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职业农民。同时,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农行陕西分行、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加大对职业农民的金融扶持。目前,共给户职业农民发放贷款万元,有效解决了职业农民贷款难问题。
近年来,全省涌现出了一批高素质领军人才,相继在果业、设施农业、电商等不同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助推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年,全省有1万余名高素质农民和5万户贫困户结对发展。认定的职业农民有近70%来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创办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近40%常年从事或投身于农业先进科技知识传播,有近15%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有近5%成为村两委骨干,承担着我省农业生产经营和乡村治理的重点任务,是支撑我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此基础上,全省各级职业农民协会相继成立,有力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水平,实现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目前,我省共成立了37个职业农民协会,吸纳会员00余名。
同时,通过引进和培育双管齐下,使基层农技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加大落实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方式,举办高级职称农技推广人员研修班,开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学历提升培训,建立并形成长效机制。依托涉农院校、农广校、远程教育等,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开展能干、能讲、能写的“三能型”培训,每年培训农技人员人以上,约名农技人员通过学历提升考试。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从农业研究人员、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中招募特聘农技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人,其中农技推广人员占84.6%,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明显提升。年以来,省财政拿出万元支持基层农广校标准化建设和省、市、县3级培训网络建设,共建设标准化农广校44个,建立省级标准课堂个。全省确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机构家,认定实训基地个,建立人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不断完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教育培训体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地处我省的西北农业科教“航母”,通过深化校、政、研、推、企多元务实合作,构建了校内、校外“双协同、双推动”的社会服务新机制。组建了由多名大学专家和名地方农技骨干协同融合的推广队伍。围绕关中粮、果、畜、菜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升级发展需要,在关中农业产业核心区建立了42个试验示范站(基地、示范园),建起了“大学→试验站→示范户→农户”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快捷通道,较好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支撑引领了区域现代农业升级发展。依托这一体系,累计破解关中地区产业技术难题多个,研发取得先进实用技术成果余项,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和农民20余万人次,年均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余项、面积余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过40亿元。
全省各市在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上,也颇多建树。安康市积极实践、探索出了“在产业发展中培育职业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壮大产业”的目标路径,形成了以合作社、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产业村等为依托的多种培育方式,构建了一套政策扶持体系,建立个职业农民培育基地。榆林市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实施乡村人才学历提升培训工程,用五年时间为全市培养名左右大专学历的乡村人才,结合乡村工作实际,利用农闲时间,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农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重点以农、林、水、牧、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为主设置专业,结合榆林实际需求设置课程。学历提升学制为3年,政府每人每年补贴0元,毕业后颁发全日制大专学历证书。我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体系作为全省现代农业知识培训服务的支柱力量,年开展了首批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认定及培训提升工作。根据《陕西省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遴选标准》,按照产业、区域、学历等情况,确定了50名首批全省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
“进入新发展阶段,陕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也将迈向新的征程。”省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前,我省正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部署,将乡村人才发展融入乡村振兴全链条谋划布局,从供给侧发力,持续优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积极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充分挖掘和发挥人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优势和关键作用,引导优秀人才回乡、优势资源回哺、专业技术下沉、智慧力量下移,加大典型宣传力度,真正打造一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硬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