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陕西延安传承红色基因促百姓安居乐业
TUhjnbcbe - 2024/7/2 0:28:00
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www.znlvye.com/

巍巍宝塔,伫立在革命圣地陕西延安。

走进延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让人感奋。

走进延安,当地人社人传承红色基因,用心用情做好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扶贫工作,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故事,令人感动、敬佩。

就业创业孕育新希望

往日的南泥湾,人烟荒芜,荆棘遍野。八路军来了,他们艰苦奋斗,开荒种地;自力更生,纺纱织布……于是,南泥湾变得:“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

黄土高坡上建厂房养鸡,大棚里种植蔬菜水果,易地搬迁安置区设立社区工厂……如今,一幅幅就业创业美景在延安市安塞区徐徐展开。

在高桥镇高桥村,一座座现代化养鸡舍拔地而起,原来的大片黄土堆“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

“我以前在外打工,年返乡创业。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我投资创建公司,以返乡创业吸纳村民就地就业,并带领脱贫人员发展养鸡产业致富。”大丰金色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优说,现在,公司养鸡规模达10万只,长期雇用附近村民20名,临时性用工30人,人均工资元至元。

创业初期,杨文优并不顺利,遇到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知晓后,以延安精神鼓励他,帮助其申请创业贷款45万元,解了燃眉之急。

“农民无风险投入,第二年出利润。”秉承这样的理念,在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的帮扶下,78座大棚在高坡上建起。西红柿、黄瓜、草莓、辣椒……种植品种五花八门,农民创业热情高涨,大棚摇身一变,成为村民致富“聚宝盆”。

刘柏林今年56岁,是草莓种植大户,一年能挣10万多元。“年,我申请创业贷款8万元,种起了草莓。在人社部门工作人员、村支书、农技专家的帮扶下,草莓长势喜人,热销得很。”刘柏林笑着说。

宋庄村曹大姐一家以大棚种植黄瓜为生,面积达1.5亩。“去年,我家一年挣了16万元,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村民就地就业创业有了收获,移民搬迁户居家也能有工作。这得益于安塞区社区工厂的创建。青宇万家装饰社区工厂位于马家沟移民搬迁小区居民楼底层,经营室内外装饰装潢、断桥铝门窗等,吸纳23人就业,其中移民搬迁劳动力5人。

“创业时,我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人社部门帮助我申请了创业贷款20万元。同时,工厂吸纳了12名贫困劳动力就业,补贴1.2万元。现在,生意有了起色,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青宇万家装饰社区工厂负责人张叶青说。

“我们依托地域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兴办‘社区工厂’,帮助居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高峰说。

小吃培训成就“金饭碗”

瓜菜、红薯、山药蛋……年,驻守南泥湾的部队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洋芋馍馍、陕菜大盆鸡、麻辣羊蹄、麻汤饭……如今,在延安市宝塔区二道街,延安小吃铺子琳琅满目,夜市经济火爆,游客络绎不绝。

“学做圣地美食,提升就业技能。”宝塔区喊出小吃提技能助致富的口号,先后组织特色小吃技能培训班5期,涉及培训人员人,实现就业人,带动创业25人。

李拴拴今年30岁,参加了年第一期陕北特色小吃技能培训,做起了洋芋擦擦、洋芋馍馍小吃生意。现在,每天能卖出碗,每碗6元。除去成本,他算了一下,每月能有1万元的收入。

去年,麻汤饭铺子老板李晓鹏申请了两年免息创业贷款8万元,来到二道街夜市创业。“相比外出打工,做小吃生意更赚钱,一天能卖出五六十份,生活越过越好了!”

李老二羊蹄在二道街久负盛名,生意最火。他早年穷困潦倒,在儿子的启发下,做起了羊蹄生意。创业初期,生意不温不火。去年,李延平参加了宝塔区人社局举办的特色小吃培训,系统学习了羊蹄制作技巧与食品安全生产知识。现在,追捧李老二羊蹄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红火。

在子长市,子长煎饼家喻户晓,是当地有名的传统小吃,饼皮薄如纸,银白透亮,内裹豆腐干、凉菜、酥肉、鸡肉等,食之劲道可口,配上凉汤,久食不厌。

子长市职业教育中心紧盯当地特色,以技能培训为抓手,开设子长特色小吃培训班。老城里煎饼店铺就是该中心煎饼制作培训基地,两年来培训学员人,其中煎饼师人。学员在延安市煎饼技能大赛中还获得过金奖。

扶贫扶智蹚出致富路

开辟稻田,试种水稻,八路军打破了陕北旱地种植传统,还搞起了畜牧饲养业,养猪、养羊、养鸡,保障和丰富了部队的供给。

养牛、养猪、制粉条……党的十八大以来,子长市依托延安市“1+5”就业扶贫工作模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产业,带动贫困人员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1+5’扶贫模式,即紧扣产业就业融合发展1条工作主线,落实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基地吸纳、公岗兜底5项措施,助力脱贫攻坚。”延安市就业服务处主任李驿锋说。

作为一名党员,年,李驿锋被市委下派到宝塔区佛道坪村,开展扶贫工作。他坚持写工作日记,熟悉村情民情;制定帮扶措施,协调组建合作社,安置3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开发公益岗位,让村里低保户、贫困户得到有效安置。

子长市阳湾村是延安市重点脱贫帮扶地区之一。阳湾村发挥党支部作用,将产业搬进村里,依托扶贫基地给贫困户带来脱贫希望。

高举红因病致贫,加上子女众多,生活拮据。近年来,在阳湾村党支部的帮扶下,养牛、养猪、种玉米,顺利脱贫。杨龙龙从农村小伙,成长为养猪大户,每年出栏猪达千头。这多亏了政府倾心帮扶。杨龙龙通过创业贷款,成立杨龙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55户村民养猪致富。杨龙龙还成了村里的免费技术员,谁家出现养猪难题,他都第一时间上门帮忙。

闫彬是延安市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两年前,他成为阳湾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他访贫问苦,发展致富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开发公益专岗,让村民安居乐业。“还有几个月,驻村工作即将结束,但成果满满。作为党员、人社工作者,为村民办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的职责所在。”闫彬说。

谈及延安精神如何赋能人社工作,延安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小鹏表示:“延安人一直有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作为人社工作者,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和政策的制定,都与百姓要求紧密相连。我们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干事初心,为老百姓谋福利,发扬光大延安精神。”

告别延安,耳畔响起《南泥湾》歌声。优美的旋律让人遐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延安人社人一定会将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激励自己奋发有为的同时,带领帮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绘就“陕北好江南”新图景。

本期编辑:张子璇

我知道你在看哟

1
查看完整版本: 陕西延安传承红色基因促百姓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