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文化视界乡村文化振兴大有可为
TUhjnbcbe - 2021/7/26 12:44:00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大基层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随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系统部署。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乡村振兴。可以说,*和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如何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促进作用,目前全国各地有哪些好的典型做法值得总结思考并为全国提供经验借鉴?为此,本报记者走进部分典型乡村,采访报道当地或弘扬传统文化、或培育文明乡风、或发力文创产业、或实施文化惠民、或挖掘乡村文化人才、或发展乡村旅游等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经验和具体举措。好风凭借力,作为正当时。我们看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一幅幅描绘新时代农民群众幸福生活和美好期盼的壮丽画卷正在祖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徐徐展开……

总书记的声音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推动乡村牧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

浙江余姚市横坎头村:红色文化焕发革命老区新活力

本报驻浙江记者徐继宏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啦!”今年春天,梁弄镇横坎头村比往年显得更加热闹。就在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员的回信让村民们连日来都沉浸在兴奋和激动之中。

总书记的回信让横坎村的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满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弄大糕也受到游客的青睐。徐继宏摄

3月12日一早,记者来到横坎头村。白墙黛瓦的农房、造型奇特的盆景园、掩映在竹林里的精品民宿区……小桥流水,绿树红花,一派田园风光。迎面而来的村民,无论男女老幼,个个精神抖擞,脸上挂满了灿烂笑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0多年前,横坎头村交通闭塞,房屋破旧,村民收入很低,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落后村。年1月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习近平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考察。“就在这一次,习近平同志同时提出了‘要把梁弄建成为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的重要指示。”横坎头村*委书记张志灿回忆说。梁弄镇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有“浙东延安”之称。横坎头村正是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公署旧址、《新浙东报》报社旧址、浙东银行旧址、谭启龙同志旧居……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让红色旅游成了横坎头村发展的重要契机。

红色旅游带动绿色产业发展,横坎头村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山好水好文化好。徐继宏摄

近年来,为加快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景区发展,当地*府编制了《四明山红色旅游实施规划》《余姚横坎头红色旅游二期开发总体规划》,投入3亿多元用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如今的横坎头村,‘颜值’很美。而这主要得益于两点,一是红色基因,二是绿色发展。”在张志灿看来,红色基因是横坎头村最宝贵资源,是横坎头村振兴发展的助推器。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貌加上深刻动人的红色故事,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群吸引了一批批国内外游客。村民*志光担任红色景区讲解员多年,至今他还习惯每天傍晚时分在村里散步、聊天,有时他会在村桥头的超市门口,为年轻人讲述这块红色土地上的故事。“来梁弄旅游的人多了,周末一天能卖多盒大糕。收入比15年前增加了七八倍。这也是发展红色旅游给我们带来的红利。”梁弄大糕非遗项目传承人、有着32年*龄的梅柏桥笑着说道。

赏美景、品百果、观湖山、住农家、尝土菜、玩漂流,如今横坎头村是一个集历史文化、革命胜迹、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型村落。“以前,从小卖部望出去,满眼都是稻田,现在通了柏油路,建起了公园,完全变了样。城里有的,村里有;城里没有的,村里也有。我们生活得很开心,很幸福。”在村里开农家乐的*玲玲说。

15年来,横坎头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走出了一条不断奋进的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之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相继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年,横坎头村接待游客64万人次。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和谐红村中。横坎头村,因红而得名,因绿而秀丽,因勤而致富。“总书记的回信,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央对革命老区的高度重视,切身体会到总书记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特殊关怀,深刻领会到总书记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执*理念!”张志灿说,横坎头村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让红色更红、让绿色更绿、让亮点更亮”的横坎头建设发展思路,向“红色、古色、绿色”相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全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样板村。

山东莱芜市官场村:“道德银行”促文明新风

本报驻山东记者苏锐

3月12日下午,山东省莱芜市高新区官场村村口大牌坊下,一场热闹的演出正在进行。站在旁边围观的村民冯建波告诉记者:“晌午我正在家睡觉,闺女打电话说这边有演出,我从炕上爬起来就过来了。演得真不孬。”

3月12日,山东省莱芜市高新区官场村的村民在村口看演出。苏锐摄

当天,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官场村挂牌采风创作基地的日子。“我们希望把官场村作为一个科研点,搞清楚他们的工作模式为何这么有成效,从而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说。

官场村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公元年),因三面环水,水草丰茂,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鲁*操练屯兵、储粮、放马之场地,称之“官马场”,后演化为“官场”之名。该村也是《左传》记载的《曹刿论战》一文中“长勺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成语“一鼓作气”的典故便出自这里。

据官场村初步统计,年至今,全国有超过两万人专程来村里考察文化建设。官场村*支部书记张珂说:“以前村内风气不太好,是周边有名的‘上访村’,近年来官场村以培育文明乡风为目标,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极大改善。”

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和村民的*,没有了文化滋养,乡村各项建设都难搞好。近几年,官场村建立了道德大讲堂,每周都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代表来给村民加油鼓劲。如邀请国学专家讲孝道,邀请文艺骨干讲怎样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

备受外界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视界乡村文化振兴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