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2日(星期三)16时,陕西省政府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三十九场新闻发布会,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西安市相关负责同志出席,介绍近期全省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陕西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杨保利介绍说,12月21日0-24时,陕西省新增报告本土确诊病例53例(西安市52例、咸阳市1例)。
自12月9日以来,陕西省累计报告本土病例例,其中延安3例,咸阳3例,西安例(雁塔区69例,碑林区20例,未央区12例,长安区11例,高新8例,莲湖区6例,灞桥区7例,西咸新区3例,浐灞生态区3例,国际港务区2例,鄠邑区2例)。
截至12月21日24时,此轮疫情收治患者人,目前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其中60岁以上14人,最大年龄90岁;18岁以下8人,最小年龄2岁,目前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
西安共划定
封控区个包括16万人
截至22日0时,全市共划定封控区个,管控区76个,封控16万人,管控68.5万人。调整划定2个行政区管控区域,涉及碑林区1个区域,雁塔区2个区域,共涉及7个街道、58个社区、个小区(家属院、院落),58.2万人,均已完成区域物理隔离,设置了明显标识。
截至22日12时
西安市已完成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
防控工作进展当前,陕西省举全省之力,加压加力加速,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遭遇战、攻坚战,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是加快核酸检测速度。提升核酸检测效率,做好组织发动、人员培训、采样点设置和信息系统支撑等工作,确保应检尽检、应检快检。截至22日12时,西安市已完成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9万人,已出结果.3万人;咸阳市检测97.60万人次,延安市检测40.77万人次。
二是加快流调追踪管控。统筹全省力量,紧急抽调公安人员、公卫人员充实流调队伍,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手段,迅速、精准做好流调排查和人员管控,加强风险人群区域协查和落地管控工作。截止12月22日12时,全省摸排密接人、次密接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
三是严格落实隔离措施。加强隔离场所工作人员培训,规范隔离场所内部管理,严防交叉感染。同时,持续做好西安口岸疫情防控,严格入境隔离点闭环管理,坚决守住口岸等各个关口。
目前,全省已累计封控重点场所处,环境采样份,消杀高危场所.61万平方米。西安市已经划定高风险区1个,中风险地区40个,4个管控区域,90个封控区。
四是加强患者医疗救治。截至12月21日24时,此轮疫情收治患者人,目前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其中60岁以上14人,最大年龄90岁;18岁以下8人,最小年龄2岁,目前均在定点医疗机构隔离治疗。同时,针对儿童、老人、孕产妇等特殊患者,医院遴选专家组成新冠特殊人员救治专家指导组,对患者救治进行指导;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腾出病房间、病床张,调配呼吸机等所需急救设备台。
陕西省教育厅:
西安市研考13.5万人
尽最大可能满足考生需求
12月22日16时,陕西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三十九场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公安厅、西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陕西省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据省教育厅发言人介绍,年陕西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12月25日至27日举行。今年全省研考报名总人数近17万人,其中在西安市参加考试的考生约13.5万人。近期,西安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对研考造成巨大影响。
孙春兰副总理在陕西调研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对做好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教育部、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研考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部署,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会同省市卫健、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全力协调考场安排、试卷运输、考生参考、安全保障等工作,指导省教育考试院坚持“应考尽考”、公平公正、安全有序的工作原则,坚持安全组考和疫情防控两手抓,于12月21日晚9时许发布了《年陕西省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尽最大可能满足更多考生的需求。
考研举行在即,省、市、考点等有关方面正奋力与时间和疫情赛跑,利用考前的有限时间抓紧开展考生情况调查,并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组考方案,第一时间公布各考点联系方式、告知考生最新安排。省教育考试院紧急增设5部热线电话,积极回应考生关切。将进一步细化考务、防疫、新设考点、考务培训、考生服务各个环节的具体流程,优化封控区、管控区考生点对点闭环运送方案,努力在确保所有考生、考务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安排好考试各项工作。
西安市全市停课学校所
停课人数.8万人
截至12月22日,西安市全市停课学校所(其中中职39所,高中所,初中所,小学所,幼儿园所),停课人数.8万人(其中涉及学生.71万人)。我们对“停课不停学”作出如下安排:
一是用足用好线上资源。各地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启动线上教学,用好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省、市、县教育资源服务平台,采取“一地一策”“一校一策”的方式,科学制定线上教学和管理方案,组织实施在线教育教学,做好辅导答疑等活动。
二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指导学校、老师将战疫的故事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深度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