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记者徐秀丽
(原标题:《锐意进取善作善成——文物工作“十三五”取得开创性、历史性成就》)
年,“十三五”收官之年。
过去五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处,国保单位共计处;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家,平均每2天新增1家博物馆;新增3处世界文化遗产地,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并列世界第一;23万多家文博单位安全大排查全面完成,余项文物出入境展览精彩纷呈,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家”……
全国文物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推进各项工作。*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格局初步形成,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凝聚,探索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迈出坚实步伐,为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积极贡献。文物工作取得开创性、历史性成就,全面发展的文物事业在新时代谱写出浓墨重彩的篇章。
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落地见效
“十三五”是新时代文物事业全面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国文物系统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的意见》对标对表,谋大事、抓改革、破难题,强担当、聚合力、求实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意见和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
《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印发,《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编制完成;首批19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重点项目启动;出台《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管理办法》,规范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家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初见成效;《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发布,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破除文博人才发展瓶颈;《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办法(试行)》出台,更好统筹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大遗址利用导则(试行)》出台,提升大遗址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深化文物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改革精准发力,成效显著。
文物安全防护网织牢织密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文物安全永远是“零起点”,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不能有丝毫含糊。
“十三五”期间,我国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发生重大灾难性文物安全事故。
国家和省级财*年均投入超过10亿元用于文物平安工程,文物博物馆单位安防消防等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先进技术和专有装备建设得到加强,全国共建设余项国保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建立全国文物安全案件(事故)数据库。
全面完成全国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排查文博单位23万多个,提请国务院对33家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文博单位实施挂牌督办。
与公安部联合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侦破各类文物犯罪案件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余名,缴获涉案文物6万余件;公安部持续发布五批A级通缉令,通缉52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已到案49名,对文物犯罪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文物安全纳入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考核巡查范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指标体系,20个省份将文物安全纳入地方*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整治法人违法、文物安全督察检查、行*执法长效机制更加健全;严肃查处一批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违法案件,严格责任追究,健全文物违法行为惩戒机制;有效提升基层文物行*执法能力。
强化科技在文物行*执法中的应用,自年起连续4年,每年抽选5市70处国保单位开展卫星遥感监测,对监测发现的文物违法问题进行督察督办;进一步完善“”文物违法举报电话、邮箱、信箱和举报网络平台等各类文物违法举报信息受理流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工作成效明显。
文物保护状况切实改善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持续完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全面展开。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万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万余处;公布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达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个;“左江花山岩画”“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项,并列世界第一,文明古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举办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开展全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状况评估。
武当山建筑群等一批示范性古建筑保护项目和布达拉宫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顺利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区域联动不断加强,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扎实推进。试行文物建筑开放导则,探索传统村落遗产资源利用示范试点。初步实现从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编制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推动将水下文物保护执法巡航纳入中国海警局日常工作,将打击盗捞水下文物犯罪活动列入公安机关专项打击范围。水下文物保护南海基地落户海南琼海潭门镇,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文物考古研究成绩斐然
考古发现不仅能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而且能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十三五”时期,配合国家建设战略,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冬奥场馆建设区域基本建设考古工作顺利推进。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实施,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重要考古发现定期发布,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江口沉银、致远舰等考古发现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