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并随后蔓延全球。当很多人隔离在家,不能外出之时,远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也同样担心着祖国的安危。他们身体力行,通过各种途径募集物资,运回国内,拳拳赤子心,令人动容。而在这无数心牵祖国的留学生中,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届本科生刘心怡,便是其中一员。
刘心怡,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届本科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大二时通过外交部遴选,成为外交部定向培养人才。大学四年,她综合评估保持年级前二,大三便考取了俄语专业八级“优秀”证书,并入选北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班,曾荣获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亿阳学业奖学金等多项荣誉。刘心怡同时修读经济双学位,并以总分排名第一获得双学位一等奖学金。课堂之外,她热心公益,曾担任北外青年志愿者协会部长一职,由她参与创立的公益项目曾获得JA中国创业大赛全国第三名。在今年疫情期间,她在俄罗斯自发募捐一万只口罩,为国内的抗疫工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俄语学习—从热爱到专精
刘心怡从小便对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很感兴趣,所以在报考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外。而在众多小语种中选择俄语,一方面是被俄罗斯的地大物博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另一方面,刘心怡也从实际方面进行了考量,“随着中俄关系不断提高、深化,双边合作项目落地开花,学习俄语未来就业面更广、机会更多,这也是我选择俄语专业的原因”。这样一个兼有热爱和方向的选择,为她日后在学业上的成功铺垫了道路。
在俄语学习这一方面,刘心怡很有自己的心得。她说,在大一刚开始学俄语时,大舌音是一道难关。同学之间会交流各种“奇奇怪怪”的方法,比如含水练习、压筷子、坐车到颠簸的路面时抓紧机会把舌头也颠起来等等。这些方法虽然看似不那么“正经”,但其实对于掌握大舌音很有帮助。此外,俄语学习的基础上,在北外初步构建的复合型知识体系,使多领域的复合知识能够在大脑中相互作用、产生奇妙的反应,于刘心怡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收获。复合型的思维模式激发了她很多的灵感,也因此得以更好地处理各类问题。
规划整理—自律成就自我
大学四年,刘心怡的综合评估一直保持年级前二,大三就成功考取了俄语专业八级“优秀”证书,入选北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战略班。除此之外,她还修读经济双学位,且总分排名第一。大二暑假,刘心怡前往哈佛大学经济系修读博弈论、私募股权的课程,并拿到满绩成绩单。也因为如此优异的成绩,刘心怡获得过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亿阳学业奖学金、双学位一等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博弈论课程做presentation在如何做到多个领域优秀、合理管理时间方面,刘心怡分享了她自己的三个诀窍。首先,她很喜欢做计划,平时一定会随身携带计划本,里面写有她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的计划,并且对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计划,比如俄语、英语、健身、理财等方面的独立计划。第二,她有“提前症”,即每次拿到工作或学习任务后都会尽早完成,如果耗时比较长,她会第一时间做好计划:需要多少天完成这项任务、每天大概要做什么等。第三是保证效率,而它的关键,是专注。课内外的学习、工作经常很繁忙,但当她在做手头的事情时,就会努力做到不被其他任何事分散注意力。比如,她平时去图书馆基本不带手机,事实证明这对提高效率很有帮助。
热心公益—奉献点亮青春
高中开始,刘心怡便积极参与各种志愿项目。进入大学,她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公益活动。
刘心怡在大一时选择加入北外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在大二留任青协部长。在青协,她的角色不仅是“志愿者”,更是公益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两年工作期间,她组织志愿活动超余次,累计招募志愿者余人。公益工作中,刘心怡积累了丰富的志愿活动管理经验,并不断完善项目,将“夕阳再晨”、“保安充电计划”等打造为北外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前者曾获北京高校志愿项目评选银奖。年10月,刘心怡同学担任负责人,带领北外志愿者为“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提供了志愿服务,赢得了主办方和参观人员的一致好评,并收到北京市团委的感谢信。年底,刘心怡同学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公益创业项目,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助力农村人口脱贫。这一项目在年1月的JA中国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第三名。
▲青协部门合影年2月初,正值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刘心怡虽身在俄罗斯留学,但仍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