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产业发展、
城乡一体化、生态环保、社会民生、
上合农业基地建设……
过去五年
杨凌示范区在发展历程上写就浓墨重彩篇章
跃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已经收官
你知道这五年
我们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吗?
记者从1月12日上午举行的“开启新征程奋进十四五”杨凌发展大家谈系列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杨凌示范区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新《批复》和陕西省委、省*府《实施意见》,扎实履行现代农业示范引领和经济社会发展“两项使命”,“十三五”期间杨凌交出亮眼成绩单。
“十三五”杨凌主要干了这些工作
“十三五”期间,杨凌示范区以“一个率先、两个建成、三个提升、四个翻番、五个重要”为目标,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治理规范化、*的建设科学化六项重点工作。
“十三五”期间,示范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五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85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省前列,“杨凌农科”品牌价值达亿元,“双创”工作两次获国务院表彰,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多项,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个,年示范推广面积超1亿万亩,推广效益达亿元,“杨凌农高会”品牌价值达亿元,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凸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种子交易总额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并通过验收,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示范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在逆势中保持“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局面,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亿元左右,三产结构调整为5.3:54.3:40.4上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和元左右。围绕打造涉农工业战略高地,形成了现代种业、人工智能设施农业、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制造等八大特色主导产业。年示范区生产总值达到了.77亿元,比年增长了1.4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元和元,位居全省前列。年、年获全省年度考核目标责任优秀等次。
深化区校融合,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实施“标志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攻关转化行动”,深化与两所大学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组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两个“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探索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机制。坚持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出台加快人才引进集聚10项*策措施,全区现有农业科教人才多名,两院院士4人。推动以先正达等企业为主体,建设玉米种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等科技创新平台。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比达到2.85%,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聚焦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全面实施主导产业升级、工业园区腾飞、百亿产业链培育、小巨人成长四大工程,不断壮大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三大主导涉农工业,积极培育健康休闲养老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体育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继续保持了较好增长态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步长、东科制药等一批大项目建成投产,医药产业成为经济下行中的增长亮点。美畅新材料公司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曾经达到70%,成为独角兽企业。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建成职业农民创新园、现代农业精准扶贫园以及杨凌现代农庄集群。积极履行使命,示范推广效应持续扩大。大力实施“示范推广和科技扶贫融合升级行动”,探索完善“大学推广、产业链企业推广、科特派创业推广、农科培训推广、媒体推广、展会推广”等六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组建了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等六个中心,与延安市共建现代农业飞地园区,市场化、园区化推广农业科技。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多项,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全国18个省(区)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个,年示范推广面积超1亿万亩,推广效益达亿元。杨凌农高会影响力持续扩大,连续举办了27届农高会,每届展示农业科技成果多项,成交额连续三届突破亿元,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扎实开展科技助力全省脱贫攻坚行动,组建11个科技服务团,与全省11个深度贫困县(区)结对“帮技术、帮市场、帮产业、帮人才”,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成功申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积极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强力推进全域一体化进程,按照“一城两镇、五个新型社区、若干个美丽乡村”的空间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加快西片区开发建设,杨扶眉一级公路、杨扶路改线、杨凌大道、渭河大桥加宽改造工程、杨凌综合客运枢纽、西农路改造、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地下综合管廊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四覆盖一提升”工程全面铺开,8个示范村农户水冲式厕所、雨污管网、污水处理和湿地建设等取得明显进展。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加速推进。全面落实铁腕治霾“1+8”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坚持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实施高污染燃料全域禁燃行动和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专项整治力度,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积极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启动实施“水润杨凌”工程,全面落实四级河湖长制,系统推进“三河、两渠、五湖、四湿地”综合治理,基本形成了横跨东西的三条生态水景观长廊,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节水型社会创建通过省上验收。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人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医院医院,医院的医联体建设,整体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新建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建设陕师大杨凌实验中学,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自行车邀请赛等文化体育活动,带动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每年推动实施“惠民十件实事”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期盼,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实施亮化、美化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平安杨凌”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开展无黑无恶示范区创建,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全力建设上合基地,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力显著增强。加强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先后合作建立13个国际科研创新合作平台,组建中美大学农业推广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中哈、中吉等一批境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运行。加强农业技术援外培训,累计培训多个国家多名学员。加快推动上合农业基地建设,高规格举办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圆桌会议等系列活动,高起点启动建设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国际合作实训基地和上合现代农业国际交流培训示范中心,高质量开展援外农业技术培训,示范区国际合作和对外开放跨上新台阶。提升农高会国际化水平,上合组织秘书长和23位外国*府部级官员莅临展会,美国、日本、以色列等58个国家的科教机构及企业代表参展参会,杨凌示范区全球推介大会成功举办,展会国际交流合作开启新局面。
“十三五”,杨凌这些成效和经验值得骄傲
作为第一个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主引擎”,用改革创新点燃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实现了依靠科技创新带动体制机制创新,依靠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依靠科技示范推广带动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探索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杨凌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引领性,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
围绕凝聚科技创新要素,探索形成了科技协同创新的新机制。通过建立区校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了“区校一体、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机制。示范区分别与全国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58所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立协同创新联盟,突破了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有效集聚,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效激发了示范区释放创新潜能,形成了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良好局面。
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形成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体系。通过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建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统筹各方科技力量,推动建设杨凌科创中心(大学科技园)和智慧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有效解决了农科教、产学研脱节问题,形成了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机制。通过在不同区域发展科技示范推广基地,把新品种新技术以“直通车”的方式输送到田间地头,较好解决了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围绕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探索形成了培育职业农民的新模式。面向旱区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技术培训、规范管理、职称认定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为全国各地的职业农民颁发的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已经成为金字招牌,被广大农民朋友誉为“农业科技的身份证”,持证农民成为当地推广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的生力*。
围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探索形成了土地流转支撑三产融合的新路径。通过组建土地银行、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设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基金,开通网上交易平台,实现了土地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有序流转。探索形成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化运作模式,促进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资本流入现代农业领域开辟了新路径,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用地保障。
每一组数字,都承载着老百姓的获得感
每一组数字,既是过去五年努力的成果
又是新征程的新起点
迈入“十四五”
我们步履不停,杨凌辉煌待续!!!
记者:王晓艳
编辑:赵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