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时政新闻眼丨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国内考察,习
TUhjnbcbe - 2023/4/14 23:13:00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comments.html

10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延安、河南安阳两地考察,这是*的二十大后他的首次国内考察。这次跨省考察,总书记为何选择延安和安阳这两个地方,他看了些什么,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时*新闻眼》为你解读。

13:27

△联播视频丨习近平在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考察

01

一颗苹果一根“金扁担”

10月的延安,正值金秋。山山峁峁,层林尽染。

△延安南沟村,树树皆秋色。(总台记者刘海涛拍摄)

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今年苹果大丰收,总书记走进果园了解今年苹果收成情况,并采摘了一颗红红的大苹果。

△缀满枝头的大红苹果,极具视觉冲击力。(总台央视记者李晓周拍摄)

一颗苹果,催生出了一项富民产业。

陕北拥有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地理优势,非常适宜种植苹果。年,南沟村因地制宜,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果园,并进行股权量化。村民既享受利润分红,又获得就近务工机会。

△南沟村果园,苹果树顶是一层防雹网。(总台记者刘海涛、钱金库拍摄)

考察当天,得知南沟村滴灌技术、矮化种植技术、选果生产线不断发展,而且苹果不愁销路,总书记称赞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村民刚刚采摘装箱的红苹果。(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陕北的大红苹果,牵系着总书记对革命老区、对三农问题“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在南沟村,总书记再度回忆起陕北七年的知青岁月,“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

△南沟村,苹果洗选车间。(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因为有了陕北*土地上的贫苦日子和青葱岁月,也就不难理解总书记说的这句话——“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

如今,看到硕果累累的景象,目睹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书记说,“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延安苹果”品牌已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当年,陕北乡亲向知青习近平这样表达温饱之后的心愿:“将来干活挑着金扁担!”

在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回忆起这番对话。他说,“‘金扁担’,我把它理解为农业现代化。”

*的二十大发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员令。在这次考察中,总书记说,要全面学习贯彻*的二十大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南沟村展示的苹果深加工产品。(总台央视记者李辉拍摄)

02

一所学校一脉传承

离开南沟村,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中学枣园校区。

在学校教育史馆,总书记了解学校总体办学情况,希望延安中学坚持用延安精神教书育人,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时代新人。

△延安中学枣园校区。(总台记者钱金库拍摄)

殷殷期许,源自光荣传统。

延安中学,原名边区中学,是中国共产*创办的第一所中学。

△学校教育史馆展出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校牌。(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年6月,为培养“有民族观念、有民主思想、有抗战建国知能的新青年”,陕甘宁边区*府决定成立边区中学。同年8月,首任校长蔡子伟在开学典礼上说:“要把边区中学办成真正的国防教育模范。”

△蔡子伟校长的雕像。(总台央视记者钟锐拍摄)

此后,边区中学历经14次搬迁校址、15次易名,年正式命名为延安中学。

△毛主席曾为延安中学题词“光明在前”。(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时代风云变幻,但延安中学办学历程从未间断,精神始终传承。如同校歌所唱:“我们学习、学习,为了解放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祖国,为了建造自由幸福的新世界。”

△延安中学校歌。(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总书记到访学校时,高一(2)班学生正在学习“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总书记走进教室,同师生亲切交流,勉励同学们立志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高一(2)班课堂。(总台央视记者郭晓龙拍摄)

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时政新闻眼丨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国内考察,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