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从年到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工农红*长征的落脚点,是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是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位于杨家岭的*的七大会址是著名的革命教育基地,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支部书记、馆长侯振龙在接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时表示:“如何讲好延安故事?我觉得,我们不但要做传播者,更要做践行者。”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支部书记、馆长侯振龙
“当年的人和事,仿佛就在我身边”
侯振龙曾在延安枣园、王家坪革命旧址担任讲解员,年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担任*支部书记至今。多年的讲解、接待,侯振龙把当年的珍贵历史,结合自己的心得感受,生动地再现给前来学习的观众们。在中央大礼堂,他向记者介绍说:“中央大礼堂古朴典雅,它是为召开*的七大专门修建的。礼堂建筑由延安自然科学院的杨作才设计,陕北绥德、米脂等地的能工巧匠负责施工,筹建于年,年建成。当时朱德同志曾风趣地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开代表大会。以前因为条件所限,*的前六次代表大会都只能借别人的房子开自己的会。因此这座礼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召开中共七大的中央大礼堂,陈设仍然保持着当年的风貌。大会主席台正中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头像,是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主任王曼硕绘制而成,两边各插三面*旗,两侧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画像。主席台上方的横幅标语是七大的*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侯振龙指着会场里的照片向记者介绍:“七大召开时,全国已发展*员万名。出席会议代表平均年龄36.5岁,最小的23岁,最大的69岁。”
跟随侯振龙的讲解,我仿佛穿越到了年4月23日的那个下午。伴随着雄壮的《国际歌》,*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代表着全国万*员的名正式代表和名候补代表欢聚一堂。在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向大会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明确地指出两种命运的斗争和全*的任务。“他说: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道路,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我们的任务不是别的,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团结全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我们*领导之下,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我们应当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讲到这里,侯振龙的情绪也非常激动,“每当在书中看到,给观众们讲到这些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样,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仿佛就在我身边,我看得见他们的忘我奋斗,感受得到他们心中的热血和信仰。”
召开中共七大的中央大礼堂
“生命只为一个信仰”
侯振龙还为记者讲述了中共七大召开期间,一件让他十分感怀的事。“七大召开于革命战争年代,由于特殊环境的需要,出现许多革命家庭和家族革命团体。七大的代表中就有18对夫妻代表。他们双双都是在艰难困苦的烽火中历练出来的坚定的革命家庭。最让人感动不已的是高文华和贾琏夫妇。高文华原名廖剑凡。年,高文华任北方局书记兼河北省委书记,由于国民*的残酷镇压,加之自然灾害,北方局经济出现极端困难,就连机关租住的房费都无法支付,万般无奈之下,高文华与妻子贾琏商量,把他们当时的4个孩子,3个女儿,1个儿子,买掉一个,用以接济北方局困难。贾琏虽痛心不忍,但又无法解决丈夫工作中的困难。只好点头答应,但当时男孩比女孩值钱,为多买几个钱,高文华忍痛将自己仅4个月大的唯一的儿子(廖东光)卖了50块大洋,20块大洋作为寻找*中央的路费,30块大洋维持了北方局3个月的办公经费。”
“用自己的亲生儿子换取机关工作经费,在现在人是不可思议的事。但在当时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眼中,理想和信仰是高于一切,当组织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时,可以用自己孩子来换取时,他们能做到义无反顾。这种选择是撕心裂肺的痛苦,他们却总是选择前者。正如高文华所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困难是暂时的,逆境是可以扭转的,有了信仰,哪怕是个人生命、血肉之躯都可以奉献出来’。这就是他们对信仰的诠释。哪一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而今,虽然不知道那个是否活到今天的婴儿是否会怨恨父亲的狠心,可这让这位父亲对孩子思念愧疚了终生。从高文华他们身上,我们听到的是革命者‘生命只为一个信仰’的忠诚与坚定。”
侯振龙介绍,杨家岭革命旧址的讲解员,同时担任着延安多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他也在想方设法用生动、现场的方式,让前来学习的观众,尤其是孩子们能够触摸到这些红色基因。今年,他们就配合延安市和省市各部门的大型庆典活动,以讲、唱、跳、快闪、小品等丰富的活动,丰富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的体验感。“弘扬革命传统、革命精神,是我们光荣的使命。如何讲好延安故事?我觉得,我们不但要做传播者,更要做践行者。”采访结束,在七大会址门前,侯振龙用地道的陕北方言唱响了《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冯秋瑜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