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悠悠古村传新韵金台资讯 [复制链接]

1#

甄家湾村影视剧拍摄现场。

马家湾村影视剧拍摄布景。

碾畔村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陈列展品。

马家湾村院落一景。

马家湾村已成为影视剧拍摄基地。

甄家湾古村一景。

入冬后的陕北,万木凋零,农事的节奏也慢了下来。这个时候,农民往往会居家养精蓄锐,经过数月的休整,再以饱满的热情更好地投入接下来的劳作。

然而,在延川县关庄镇甄家湾村,一些农民仍在忙碌奔波着。他们并非忙于农活,而是忙着“上镜头”。

年12月9日,《走向胜利》剧组正在这里拍摄一部红色革命题材的电视剧,村民们或扮演八路军,或本色出演农民,表演得有模有样。村民马翠芳说:“当群众演员不累,就当休息了,一天还能挣元,来的人很多,有时候都排不上。”

昔日沉寂的小山村,如今成了影视剧拍摄的“青睐地”。“群众演员”也成了村民增收的“香饽饽”职业。甄家湾村依托传统村落的身份,搭上了延川县“名人名篇名山水,古寨古镇古村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快车”,旧貌换新颜,真正做到了“活起来”。

传统村落彰显延川魅力

在延川县,如甄家湾村一般的村落遍布山梁沟峁间,依势而建的窑洞、石块垒筑的院墙、曲折蜿蜒的石板路、硷畔上的枣树、角落里的石碾石磨……这些都是传统村落的“标配”。

据延川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工作人员马延安介绍:“年6月,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榜单上,延安市有9个村落上榜,其中8个在延川县。年1月17日,第三批陕西省传统村落名录公布,个村落中,延川县共有20个。”

延川县的传统村落,可谓量多质优且闻名遐迩。上榜中国传统村落榜单的村子,更是特色鲜明、风格迥异。

甄家湾古村始建于年,现存古窑洞97院孔,是陕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窑洞建筑群。村子所处的青平川因作家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而闻名,他曾形容这里“全是一座座黄的山峁或一道道黄的山梁,绵延不断”“树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几棵什么树,老乡们都记得清清楚楚”。甄家湾村经过20多年的退耕还林建设,曾经“一道道黄的山梁”,也重新披上绿装。

距甄家湾村1公里远的太相寺村因红色文化而闻名。年5月,毛泽东在太相寺主持召开团级以上干部会议,全面总结红军东征工作,并安排部署西征事宜。当年,毛泽东就住在太相寺村村民张克让家,后勤部队住在甄家湾村甄世清家。

古村落窑洞错落有致,巷道四通八达。位于贾家坪镇磨义沟村的马家湾古村就因巷道而为人所知。古村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共有孔窑洞,村里32条大小巷道犹如迷宫一般。延川县素有“冯家坪的川,寺村的湾,马家湾的巷巷串不完”的说法。

从乾坤湾景区出发,仅10分钟就可到达碾畔村。“一个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另一个是中国传统村落,我觉得这趟来得特别值。”来自山东的游客李卫斌说。

碾畔村是典型的陕北黄土高原村落,背山向阳,一排排窑洞上下排列左右为邻,窑洞建筑为土石结构,一般以3孔或5孔为一院落。院落筑有围墙设有大门,大门外植有古槐,象征生生不息。

碾畔村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碾盘,大河边、柳树下,院门口、窑洞前,到处都有碾盘的“身影”。碾盘等生产生活工具,也展现了陕北浓厚的农耕文化和黄土风情。

修旧如旧延续村落记忆

在碾畔村,窑洞已经完成了它作为民居的使命,现在是黄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场所。

20世纪末,村民逐渐搬离碾畔村。在整个村子建筑面貌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延川县政府和当地村民共同创建了一座黄河原生态民俗文化博物馆。

据村民刘向红介绍,博物馆按照历史沿革、黄河系列、农耕系列、饮食系列、民间文艺、节日庆典等18个系列,将数千件农耕时代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以图片和文字说明的形式,集中陈列于30孔窑洞中,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古老的黄河农耕文化。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是传统村落的核心要素,窑洞村落就是陕北最典型的村落。”延川县县志办原主任、文化学者梁福誓说,“陕北人的生命从窑洞中来,在窑洞中走,文化的起源也是窑洞,窑洞承载了古老黄土地的深层文化。”

从小生长在农村的梁福誓,对传统村落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老家杨家圪坮镇下大木自然村也因独特的古窑洞建筑群落而获得省级传统村落称号。

梁福誓从年就开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