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秦创原现象背后的总窗口实践 [复制链接]

1#

撰稿:朱南南

编辑:王朋

编者按

财经西部特刊《西安开新局》,聚焦西安综合能级的提升,深度解读支柱产业和产业链水平的构建提升,尤其是工业制造上的补足补强。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辉很庆幸,公司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作为一家专注于纳米智能吸能材料研发、应用、生产和销售的初创企业,拓锐考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仅用四个月时间,便完成了“纸上科研”到“市场新宠”的成果转化。

目前公司技术在运动防护、摩托车骑行服、*警防护服等领域已实现广泛应用。

李辉表示,能以如此加速度走向市场,得益于公司项目作为西部科技创新港春种基金号项目,借助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助推最终得以实现。

秦创原作为陕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虽说刚满周岁,但随着涵盖科技人才、成果转化、企业创新、科研平台、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策密集出台,这里已是陕西省乃至西部地区的一个科创新高地。

以秦创原总窗口所在地西咸新区为例,年以来,这里先后制定发布优化营商环境18条、打造宜居宜业环境10条、支持秦创原总窗口建设15条,实现13项条产业*策“进大厅、上平台”……

受益于此,像拓锐考公司这样的一大批科创企业如今在西咸新区聚集,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选择就地落地转化。据了解,仅西安交通大学年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就已有上百个。

秦创原模式初显战果

随着秦创原建设的全面推动,高校院所、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快速聚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科创平台相继落地,总窗口的示范作用加速呈现。

年西咸新区新增落地科技型企业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同比增长55.5%,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省科技厅评审,技术合同交易额.88亿元,同比增长33.6%。

不止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更需看到的是其创新要素集聚、科技成果转化、“两链”融合深化等释放的巨大潜能。

就科技成果转化而言,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探索创新成果转化批量授权模式、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再到西咸同方丝路未来创新研究院……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譬如3D人脸识别、思摩威项目分别获第十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第一、第二名,促成高延性复合材料等有潜力的产业化项目签约落地。

再列举一组数据,秦创原启动以来,已举办科技成果转化路演活动超过场,各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路演活动上推介转化项目余项。

与此同时,截至年11月底,西咸新区累计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企业家。

而另一项数据更能反映西咸新区科技转化建设成效——问鼎中国科协“科创中国”技术服务与交易平台“试点城市(园区)样板间建设综合排行榜”总榜与11月榜双第一,其中“转化对接”贡献突出。

“两链融合”也在不断深化,西咸新区累计签约隆基股份年产15GW高效单晶硅片切片、中国电子西部数字经济产业基地、陕汽新能源智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等产业项目个,投资额亿元。

以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项目为例,项目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建立建设研究院、装备公司、实验平台、中试基地等,总投资金额约10亿元,充分发挥秦川集团作为数控机床产业链“链主”的带头作用,构建高档数控机床集团化产业集群,解决高档数控机床的“卡脖子”问题。

长远而言,西咸新区举全区之力推动秦创原建设,见效成势明显,问鼎榜单双第一便是最好的例证。

秦创原生态支撑力日渐加强

业内人士指出,区域如果要鼓励科技创新,就需要努力建立起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产业集群、*策环境和支持体系、中介服务机构、创新文化和法治支撑等。如果不具备这些基础的配套条件,很可能就是一句空话。

秦创原能够取得如今成绩,可以说与西咸新区在建设总窗口时清晰的转化和招引逻辑、创新机制改革等全生态系统支撑密不可分。

企业是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天然载体,对于产业、企业和项目的招商和落地,西咸新区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且做了诸多创新突破。总结而言,依据平台定位和功能,针对主导产业方向的“链主”企业及创新平台、校企合作项目进行靶点招引,破解科创产业动力和创新不足的痛点。如西咸新区紧盯机床、氢能等主导产业,招引了一批产业链重点企业项目签约落地。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企业招引之外,西咸新区也创新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即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合作探索共聘共用的选才用才机制,探索建设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三支队伍”,围绕秦创原“两链融合”发展人才需要同高校建立专技人才培养发展合作……

创新的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有效形成天下英才聚西咸、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同时可以看到,金融创投体系服务是西咸新区的另一大看点。

融资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土壤”,对于科技型企业更是如此,如何让金融更有效支持科技创新?

西咸新区的做法是采用“*府+市场化”的模式,引入基金、投行、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构建起一个适合科创企业融资的协同合作“生态圈”,打通科创与市场和资本对接渠道。

如新区已设立总规模32亿元的10只基金、联合陕投设立20亿元科创母基金,以及正在推动的陕国投30亿元“秦创投”信托基金和清源、西投控股等产业基金。此外长安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共发行42款科技金融产品,为30家企业投放贷款1.5亿元。

区域创新生态的搭建是科创落地生根的最好“温床”,西咸新区施行的一系列“真金白银”的*策措施,自然会反馈给市场——当前,西咸新区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已逾40万户。

秦创原模式加速一体化发展动能

除了区域创新发展的属性外,秦创原加强区域之间的立体联动,在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上,亦发挥着功效。

西安—咸阳一体化概念提出逾20年,从区域联动来看,西安—咸阳一体化在*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进展颇多。当下,一体化迈入新阶段,即从基础设施一体化迈向高层次高质量一体化,创新驱动成为新动力。

年11月,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在西咸新区调研时指出:要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认真研究制定扶持*策,集中精力打通阻碍一体化的堵点难点。西安市、咸阳市、西咸新区要建立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等领域加快一体化,更好支撑陕西高质量发展。

上述调研后一个月,西安市“奋力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西咸新区提出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区县、开发区的互动联系,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充分聚集各方创新资源,支持各地市在总窗口建设企业联络站、离岸研发中心、飞地孵化园等平台,建立资源成果共享与创新协作机制,持续构建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

基于秦创原市场化、共享式和开放型的属性,其突破现有行*区分割的影响和制约,真正发挥市场主体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西安和咸阳要素跨域流动及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关联,已现成效。

如,西安针对“秦创原”重点园区、平台建设和项目及中小企业发展投入大量资金,咸阳也向相关高校、企业选派科技联络员……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将进一步跨域联动,推动两地协同一体化发展。

秦创原对接合作并不局限于西安与咸阳两市之间,而是以辐射带动陕西省,乃至西部和“一带一路”沿线高质量发展为导向。

如此预期下,西咸新区与汉中、安康、铜川、宝鸡、商洛、榆林六地市签订《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校地合作框架协议》,赴榆林、宝鸡、安康等地市推介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10余次。与此同时,对接浙江省、甘肃省、宝鸡市、延安市等省内外科技部门调研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60余次。

在区域一体化正成为引领经济转型的主战场、主引擎背景下,秦创原在联动全省乃至西部协同发展上也将发挥自己的作用。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