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这五组图是否让你对未来乡村充满向往 [复制链接]

1#

农业强不强

农村美不美

农民富不富

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这五组图是否让你对未来乡村充满向往?

产业振兴

让乡村更富裕

这是年11月24日拍摄的浙江省龙泉市青瓷小镇的龙泉青瓷博物馆。“十三五”期间,长三角将打造多个各级特色小镇,这些小镇不仅有产有城、宜业宜居,更将江南水乡特色、现代化城市梦想、新兴经济业态融合,尽显长三角的人文和产业魅力。新华社记者*宗治摄

在山东省沂源县历山街道北大岩村,农民在用节水设施灌溉猕猴桃(年3月23日摄)。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大力发展以微喷、滴灌、管灌和水肥一体化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取代以往的大水漫灌方式,实现农业灌溉用水集约、高效。目前,全县发展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0多万亩。新华社发(赵东山摄)

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农民李冬梅在育苗室护理铁皮石斛苗(年11月28日摄)。年以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注重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这是年6月12日航拍的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神龙湾村的“农家乐”院子。为了走出大山,年神龙湾村人自备工具、自带干粮、自领任务上山开路,0年终于将挂壁公路打通。公路打通后,太行山水的独特风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摄影、书画和旅游爱好者慕名来到神龙湾村。在外打工的村民们陆续回来开办农家乐,越来越多的神龙湾村人吃上了旅游饭,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年底,神龙湾村实现脱贫。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西藏林芝市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一景(年3月31日摄)。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海拔多米,距林芝市所在地八一镇80公里左右。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迦巴瓦峰、米堆冰川、景观大道国道部分景区等分布在小镇周边,因此鲁朗也被誉为西藏林芝“最美小镇”。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在山西省武乡县岭头村,武乡县蚂蚁到村农村物流服务中心村级派送站的工作人员来到郭晋平家取货,准备帮她向外地发货(年7月3日摄)。年11月,武乡县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当地加快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和农村网络建设。很快,岭头村有了农民微商培训基地,还建起了便民服务站帮助村民代购代售。村民们也开始尝试着在手机上开微店,把自己的小米、核桃、鸡蛋等农产品在网络上售卖。从陌生到熟悉,村民们逐渐从“电商小白”成长为“专业卖家”。目前,岭头村开微店人数达余人,“微商”们在自产自销的同时,还帮助村里其他村民卖农产品。新华社记者詹彦摄

尤溪县管前镇九曲村村民在展示当地特产冬笋(年12月29日摄)。农村淘宝“寻味中国”栏目在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管前镇九曲村开展直播活动,当地农产品同步在阿里巴巴淘系平台上售卖。尤溪是阿里巴巴福建村淘首个试点县,也是全国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新华社记者张国俊摄

贵州省榕江县三江乡分从村村民在晾晒蜡染产品(年6月22日摄)。地处大山深处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三江乡分从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寨,目前全村户村民中有户在从事蜡染制作。据介绍,分从村近年来将传统苗族蜡染元素运用到服饰、床上用品、围巾、旅游商品等产品中,让民族元素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蜡染产品年产值近万元,走出一条脱贫增收之路。新华社发(杨文斌摄)

茶农在丹寨县龙泉镇马寨村的“扶贫茶园”里采茶(年7月2日摄)。今年以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采取社会公众线上认领茶园,茶园聘请当地贫困户务工的“扶贫茶园”模式,为该县贫困户创造茶园管理、采茶、制茶等就业机会,助推贫困户脱贫。新华社发(杨文斌摄)

游客在南宫市南杜村千亩向日葵基地游玩自拍(年6月26日摄)。近年来,河北省南宫市依托当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以农旅融合为重点,因地制宜打造集特色产业、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辐射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在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一家仔猪繁殖场,管理员在清扫猪舍(年3月23日摄)。近年来,贵州省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采取“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养殖新模式加快了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型升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截至年底,玉屏县已发展头规模以上生猪代养户户,带动就业0多人。目前生猪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新华社发(*晓海摄)

在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乐山村惠振农民专业合作社,王丽朋(右)和姚占凤进行草编工艺品创作(年3月7日摄)。乐山镇乐山村村民王丽朋在年参加了一次创业项目考察活动,开始接触到草编技艺。学成回村后,王丽朋和姐妹们成立了乐山村惠振农民专业合作社,一起开发产品。小到桌面摆件,大到茶几桌椅,富有淳朴乡村风格的草编工艺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认可。合作社成员姚占凤说:“今年的订单都排到了年底,人均月增收超千元。”新华社记者张楠摄

人才振兴

让乡村有活力

在河北省安新县三台镇高公堤村,保定新兴工业技工学校教师马顺义(中)在为农民学员讲授园林机械知识(年4月26日摄)。雄安新区未来将大力发展高新高端产业,当地百姓面临转型和角色转化问题。新区相关部门做好“绣花功夫”,免费为新区百姓提供园林绿化、家*、建筑等就业创业引导。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在江苏启东市南阳镇光明村,潘广时在地里用新买的农药喷洒机喷洒农药(年5月29日摄)。潘广时是光明村的“种粮大户”,他在村里托管了亩耕地,是一名典型的职业农民。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雷应国在雷坊村自己建设的粮仓内检查谷物情况(年8月12日摄)。江西丰城市秀市镇雷坊村的雷应国带着上百位庄稼汉搞规模种田,10多年间,走出一条“职业农民”创业路。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吴方俊(左)、杨成兰夫妇在查看刚染的侗族土布(年4月12日摄)。“80后”侗族女青年杨成兰的老家是贵州省榕江县栽麻镇丰登侗寨,她是当年村子里走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也是村里首个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年3月,杨成兰和丈夫吴方俊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开始从事侗族土布制作和网络销售。短短两年时间里,吴方俊、杨成兰夫妇网店的侗族土布产品年销售额逾百万元,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及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他们夫妇还成立工作室,带动村里及周边村寨的80多户人家从事传统侗族土布生产,在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新华社发(王炳真摄)

杨大可在水果种植基地内运送肥料(年11月14日摄)。在重庆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县双土镇,有一座风景秀美的无量山。年,土生土长于无量山的杨大可从四川大学毕业,顺利在成都找到工作。就在家人为他能在城里扎根感到高兴时,杨大可却做了一个让家人难以接受的决定——辞掉工作,带着女朋友回老家种植果树创业。如今,作为脱贫增收带头人,杨大可与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生云阳”合作,借助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业”,助力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接下来,杨大可还将建设酒店、开展采摘农家乐等服务,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更多农户脱贫致富。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李婉平(左二)在坊镇乾落社区贫困户刘智周(左一)家中了解情况(年4月9日摄)。今年3月初,暂别校园和城市生活,李婉平、王佩和校友们来到陕西合阳县进行基层挂职,尝试运用他们在学校所学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术,为农村产业发展出一份力。这是一个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校优秀博士、硕士生组成的“科技镇长助力团”,首批14名学生挂职担任合阳县12个镇(街)副镇长和涉农部门副职领导,他们将通过协助制定产业规划、推广科学种养殖技术、搭建电商销售平台等方式,帮助当地打好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文化振兴

让乡村添底蕴

年1月19日拍摄的由莫沟村旧羊圈改造而成的“幸福甜品站”外景和内景。位于太行山区南端的河南省孟州市莫沟村三面环沟,村西有汶水河流过。村民依托地形地势,挖窑洞而居,至今遗留窑洞多孔。年4月,孟州市决定以莫沟为试点进行村落改造,聘请4家知名的乡村建设设计团队进行修旧如旧的整体改造。着重修复传统建筑,处理污水垃圾,把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恢复原有村落民居的历史人文风貌。如今漫步村内,随处可见旧窑洞改造而成的杂货铺、民宿宾馆、村淘店等。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张书岩在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整理各种酒壶(年6月27日摄)。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坐落在有千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福建省屏南县漈头村,是退休老人张书岩于9年借助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修复12座明清古民居建成的,设立了历史文物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耕读文化体验馆和清风正气史鉴馆等,收藏明代以来各种民间文物逾3万件。近年来,随着乡村文化旅游和文创产业的发展,该博物馆的中华传统耕读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游人前来感受体验。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游客在一家茶文化体验店门口合影(年5月30日摄)。年,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将镇上蚕种场遗留的废弃厂房交由一家旅游投资公司重新规划,改造成包含文化展示、艺术公园、乡村教育培训、餐饮酒店在内的“庾村”乡村文创市集,目前已有23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成为返乡创业青年和游客聚集的文化场所。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江西省南丰县的三溪乡石邮村的“小傩师”们在练习傩舞(年2月21日摄)。南丰傩舞具有0余年历史。从6年起,为使传统的傩文化得以传承,当地的傩舞非遗传承人叶根明在课余期间和寒暑假期向村中的孩子教授傩舞技艺。12年来,这支傩班先后培养了80多名“小傩师”。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一名农民在万安田北农民画村作画(年3月28日摄)。自年起,江西省万安县在国道旁的田北村打造了一个集农民画创作、展示、培训、写生、交易、休闲旅游“六位一体”的“田北农民画村”。村子内随处可见充满乡情的绘画作品,人们将农村、农业、农民作为绘画主要题材,创作出反映乡村生活风俗和地方风土人情的独特画作。新华社记者胡晨欢摄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河西埭村在村文化礼堂举办“看民戏赏民俗展民风”——乡村“非遗文化过大年”活动,村民们在观看传统皮影戏表演(年2月1日摄)。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拉开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序幕。十五年间,“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浙江率先走向乡村振兴。“千万工程”也加强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乡村精神文化水平,全面提升乡村百姓在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生态振兴

让乡村更宜居

长兴县龙山街道渚山村车渚港河道内,河长王佳在进行日常的乡村河道护理巡查(年10月12日摄)。为了深入开展水环境整治,浙江省长兴县3年开始探索“河长制”,“河长制”有力助推了长兴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营造了全民治水护水良好氛围。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禹州市火龙镇刘沟村的村民在使用分类垃圾箱(年6月26日摄)。近年来,河南省禹州市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点,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新华社发(李嘉南摄)

芦茨村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年7月4日摄)。浙江省桐庐县从年开始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芦茨村的“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可以把生活垃圾加工处理成有机肥料,一台处理设备一天能处理约公斤可腐烂的生活垃圾。新华社记者张铖摄

山东省沂源县悦庄镇北石臼村的村民在清理新建的厕所(年11月28日摄)。近年来,山东省沂源县大力推行农村旱厕改造工程,通过财*补贴*策为农户免费改建水冲双瓮式厕所,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华社发(赵东山摄)

两名林业工作人员在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孟湫沟内巡查(年9月14日摄)。20年来,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展以植树造林、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基本农田建设、舍饲养畜和移民搬迁六大工程为骨架的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生态面貌改天换地的卓越成就。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一名园丁在花海中劳作(年4月10日摄)。为建设美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霍山县太阳乡船仓村因地制宜,将余亩荒滩全部种植了花期长、花色繁多的五色梅。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游客在滦县南平庄村荷塘游览(年7月1日无人机拍摄)。年以来,河北唐山滦县南平庄村以加强当地陡河生态治理、清理养鱼网箱为契机,将原有的千余亩鱼塘改造为荷塘,栽植莲藕2万余株,发展以赏荷、采莲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福建省顺昌县洋墩乡洪地村村民在溪边木栈道上散步(年6月16日摄)。福建省邵武市和顺昌县利用当地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一批集旅游休闲、科普养生、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小镇和特色山村,助推当地乡村振兴。新华社记者彭张青摄

组织振兴

让乡村更兴旺

吴相琴(中)向游客介绍丰收村“三味书屋”景区(年3月4日摄)。吴相琴担任陕西省镇安县青铜关镇丰收村*支部书记已有20年。吴相琴和村*支部集思广益,走出“北山烤烟南山桑,河道旅游带三产”的新思路,同时以“支部+合作社+*员示范户+贫困户”的模式带动脱贫。如今,走在丰收村,是一排排颇具陕南风格特色的小洋楼,村旅游合作社打造的“童话世界”“三味书屋”等景点镶嵌在茂林修竹间,游客络绎不绝。新华社记者李一博摄

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粟田梅(左二)在指导村民织造技术(年6月7日摄)。粟田梅是*的十九大代表、湖南省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牙屯堡镇文坡村*支部书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将侗锦织造这门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播出去,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是她的人生梦想。新华社发

金竹岭脚村村民吕明智(左)拉着张新建,感谢他对村里发展做出的贡献,希望他继续干下去(年9月13日摄)。张新建是浙江省台州市委组织部选派到仙居县溪港乡金竹岭脚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同时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驻村7年间,张新建团结村两委,带领村民将一个20多年没建过新房的穷山村变成了“浙江省宜居示范村”和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3万元。每次任期将至的时候,村民都深情挽留他。新华社记者*宗治摄

大*村支书马豹子(中)和村民边走边聊,经过一辆流动舞台车(年8月1日摄)。河南省宝丰县赵庄镇大*村是闻名遐迩的“魔术村”。从1年开始,马豹子自愿为村里办好事,捐资助学、慰问孤寡老人,在村民中赢得了好口碑。9年8月,马豹子当选村支书。面对传统魔术演艺市场滑坡和大*村治安混乱的双重困局,他要变个更大的“魔术”——重振世代相传的魔术、建设美丽新大*。新华社记者朱祥摄

张志灿(中)召开村民*员座谈会。浙江省余姚市横坎头村,曾经穷得远近出了名——局促地蜷缩在山旮旯里,七山二水一分田,“那时到处都是破屋、垃圾、泥路,村民经常借粮度日,年收入只有0多元。”横坎头村*委书记张志灿回忆道。1年,张志灿被选举为横坎头村*总支书记。翻开村集体账本,只见上面写着“未付账款45万元”,面对村里的现状,张志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今,宽阔的水泥马路、纵横交错的街弄、苍翠欲滴的果园、掩映在竹林里的精品民宿……横坎头村已经从十多年前的贫瘠之地,蝶变为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新华社记者吕迅摄

乡村振兴

你我同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